第266章 進退維穀(1 / 2)

陽春四月,萬木蒼翠,樹繁花豔,陽光煦暖,吏部尚書告老,張致遠月前已經正式接替了尚書之職。然上台後第一件事卻是對上江南科場舞弊案,江南科考舞弊案拖了半年,雖有定論,但其中兩江總督、江蘇巡撫互參,覺得欽差的話不可信,總督的話不可信,今上要親自審理這個案子,以平江南士子之心。

皇上親自手書了一道文書,下令將此案的全部案卷、奏章調來,直送勤政殿,由皇上自己禦覽後定奪,然三天後皇上在案卷上批示:“江南科場一案,督、撫互參,欽差寡斷。然是非曲直自有公斷,令九卿、詹事、科道共同會審,澄清其中不明之處。”

六部、九卿會審,可是本朝最隆重的審案方式,這所謂九卿會審,即由大理寺卿、都察院左都禦史、通政使以及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尚書共同審理,最後由皇帝審核批準的製度。自從太祖以來,這樣的大審僅有少數幾次,因此消息傳來,京師立刻轟動了。街頭巷尾議論紛紛,猜測著審理的結果。而六部九卿官員卻忙得團團轉,皇上為一件科場案居然壓下了四位欽差的結論,這在皇上登基以來還是第一次,因而會審大臣都有些提心吊膽,生怕自己哪句話說錯了,惹皇上不高興。

張致遠作為吏部尚書自然是翻閱了全部案卷,暗自琢磨這件事,等到家竟是已近黃昏,吃過飯,安寧親自端了茶來,讓屋子裏伺候的丫鬟下去,見張致遠還沉浸在自己的思緒中,不由得問道:“可是在煩憂江南科考舞弊案?”

張致遠點頭,安寧笑道:“六部九卿會審,可真隆重,連我都有耳聞。到底是怎麼回事?說來聽聽,捋清下思緒。”

張致遠心道也好,就和安寧將這整個案件娓娓道來。原去年十月江蘇巡撫奏明江南鄉試出現舞弊大案,皇上震怒,令戶部尚書崔正、漕運總督吳鵬翮為欽差大臣,快刀斬亂麻,徇私舞弊的副考官以及涉案閱卷官供認不諱,本案情脈絡清楚,然節外生枝,行賄舉子賄金是由前任巡撫的親隨李奇代送,一半卻交給了兩江總督沈沁。

沈沁卻認為犯人信口雌黃,攪擾公堂,這李奇有人指使,然督撫一個要審,一個要打,公堂氣氛立刻緊張起來。但兩位欽差耳語後卻宣布這李奇誣陷朝廷重臣,罪不容誅,且將他重鐐收監,嚴加看管。言明案情已明,然巡撫張伯行卻認為未水落石出,要查探下去。

巡撫張伯行上奏折彈劾兩江總督受賄的同時,兩江總督也上奏折,參劾張伯行挾嫌誣陷封疆大吏,監斃要犯。折中列出張伯行七大罪狀,僅其中私刻書籍、謗誹朝政一條就足夠滅門之罪。

話說到這兒,安寧很明顯的是感覺到張致遠話裏的偏向,笑道:“老爺,這張伯行是何人?若無這巡撫的話,這科考案可就‘案情已明’了。”

張致遠歎道:“這江蘇巡撫卻是個清廉之士,皇上曾多次當眾稱讚他是一個‘一錢不要’的清官,前年皇上南巡時當麵提擢他為福建巡撫,並賜了“廉惠宣猷”的榜額。張伯行果然不負聖望,在福建政績卓越,才改調為江蘇巡撫。”

安寧笑道:“老爺不知道吧,那欽差大人中的戶部尚書崔正崔大人和兩江總督是兒女親家啊?所以欽差大人才不會追到總督大人頭上的。”

安寧說的不錯,當初欽差大人在會審後就曾私下找到江蘇巡撫張伯行,勸說他‘得饒人處且饒人’,還讓他想想深究下去的後果,有礙朝廷命官的聲譽,況且如果查不出總督的破綻來,那巡撫使自己置於何等地位?這些話既有規勸也有威脅,然這江蘇巡撫卻是一意孤行,才有了接下來的後續。

張致遠聽了安寧的話,頓了下,才接著說接下來的發展。皇上收到奏折後,雖犯起躊躇,但一心要將江南科場案查個水落石出,將巡撫和總督都解任,減少幹擾,嚴令欽差二人將科場案和督撫互劾案一並加速審清,他明確表示案中不管牽進何人也要徹底究清。然事情又有了變化,原李奇將一半賄金交給了知縣潘傑,這潘傑卻突然在監中自縊身亡,造成了死無對證的局麵。

皇上大怒,一麵令欽差二人火速將勘察的結果呈報,一麵令安徽巡撫暗中查訪潘傑的死因。進退維穀的欽差二人,尤其是崔正,簡直是如坐針氈,畢竟根據案情的發展,他們都明白總督逃脫不了受賄的嫌疑,若是案情坐實,崔正難免瓜田李下之嫌,不知會招來什麼災禍。商議後決定采取拖延的方法,等時間一長,江南士子的氣憤平息下去,再采取個折中的法子,懲處幾名小官結案了事。然江南明心鼎沸,此二人也坐不住了,結案了上奏折:“總督參劾張伯行指使證人,誣陷大臣及私刻書籍誹謗朝政都查無實據,張伯行參劾總督受賄出賣舉人功名之事也屬虛妄。但張伯行心性多疑,無端參劾總督,造成督撫互劾,江南大嘩,照律應予革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