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放鬆情緒——為想象留一個特別的空間(6)(3 / 3)

但是,一旦決心下定,阿涅利不顧諷刺挖苦,毫不動搖。後來,在意大利政界和各派勢力的支持下,阿涅利終於戰勝了強敵,擴大了“帝國”的版圖。阿涅利這種堅忍不拔的創業精神,使菲亞特發展成為了經營範圍多達15個,“海陸空”各種產品領域都有涉足,營業額高達293.8億美元,約相當於意大利國內生產總值4%的在歐美聞名遐邇的大公司。

一個人幹事招來別人的議論,這不足為怪,關鍵是別人的議論是否正確、自己如何對待。在做一件事情以前,隻要你認真思考,認為是對的,就應該執著地、堅定不移地幹下去,要相信自己的判斷力,不要因別人的消極評論而使自己變成一個懦夫。

美國電影史上的聾啞影後

文/佚名

1987年3月30日晚上,洛杉磯音樂中心的錢德勒大廳內燈火輝煌,座無虛席,人們期盼已久的第59屆奧斯卡金像獎的頒獎儀式正在這裏舉行。在熱情洋溢、激動人心的氣氛中,儀式一步步地接近高潮——高潮終於來到了。主持人宣布:瑪莉·馬特琳在《小上帝的孩子》中有出色的表演,獲得最佳女主角獎。全場立刻爆發出經久不息的雷鳴般的掌聲。瑪莉·馬特琳在掌聲和歡呼聲中,一陣風似的快步走上領獎台,從上屆影帝——最佳男主角獎獲得者威廉·赫特手中接過奧斯卡金像。

手裏拿著金像的瑪莉·馬特琳激動不已。她似乎有很多很多話要說,可是人們沒有看到她的嘴動,她又把手舉了起來,可不是那種向人們揮手致意的姿勢,眼尖的人已經看出她是在向觀眾打手語,內行的人已經看明白了她的意思:說心裏話,我沒有準備發言。此時此刻,我要感謝電影藝術科學院,感謝全體劇組同事……

原來,這個奧斯卡金像獎頒獎以來最年輕的最佳女主角獎獲得者,竟是一個不會說話的啞女。瑪莉·馬特琳不僅是一個啞巴,還是一個聾子。

瑪莉·馬特琳出生時是一個正常的孩子。但,她在出生18個月後,被一次高燒奪去了聽力和說話的能力。

這位聾啞女對生活充滿了激情。她從小就喜歡表演。8歲時加入伊利諾伊州的聾啞兒童劇院,9歲時就在《昂斯魔術師》中扮演多蘿西。但16歲那年,瑪莉被迫離開了兒童劇院。所幸的是,她還能時常被邀請用手語表演一些聾啞角色。正是這些表演,使瑪莉認識到了自己生活的價值,克服了失望心理。她利用這些演出機會,不斷鍛煉自己,提高演技。

《愛的教育》的作者亞米契斯說:“要堅強,要勇敢,不要讓絕望和庸俗的憂愁壓倒你,要保持偉大的靈魂在經受苦難時的豁達與平靜”,如果你想成功,不管自身條件如何,都不能坐等和指望蒼天,一切都取決於自己。1985年,19歲的瑪莉參加了舞台劇《小上帝的孩子》的演出。她飾演的是一個次要角色。可就是這次演出,使瑪莉走上了銀幕。

女導演蘭達·海恩絲決定將《小上帝的孩子》拍成電影。可是為物色女主角——薩拉的扮演者,使導演大費周折。她用了半年時間先後在美國、英國、加拿大和瑞典尋找,但竟然都沒找到中意的。於是她又回到了美國,觀看舞台劇《小上帝的孩子》的錄像。她發現了瑪莉高超的演技,決定立即啟用瑪莉擔任影片的女主角,飾演薩拉。

瑪莉扮演的薩拉,在全片中沒有一句台詞,全靠極富特色的眼神、表情和動作,揭示主人公矛盾複雜的內心世界——自卑和不屈、喜悅和沮喪、孤獨和多情、消沉和奮鬥。瑪莉十分珍惜這次機會,她勤奮、嚴謹、認真對待每一個鏡頭,用自己的心去拍,因此表演得惟妙惟肖,讓人拍案叫絕。

就這樣,瑪莉·馬特琳成功了。她成為美國電影史上第個聾啞影後。正如她自己所說的那樣:我的成功,對每個人,不管是正常人,還是殘疾人,都是一種激勵。

屢遭打擊的富蘭克林

文/佚名

富蘭克林是18世紀的美國人,是著名的科學家,同時還是一個著名的社會活動家。他曾經參與起草了美國的《獨立宣言》,為美國的獨立自由做出了巨大貢獻。

他出生在一個世代打鐵的工匠家庭,由於家裏孩子多,父母很難靠打鐵來維持家裏的生活。十二歲的小富蘭克林看到父母整天為了生計發愁,就想為家裏做些什麼。父親這時除了打鐵之外還做蠟燭。

後來他的哥哥在城裏辦了一家報紙,富蘭克林到他哥哥那裏當學徒,在印刷所裏學習排版。他哥哥對他非常刻薄,經常因為一點小事就責罵他,有時候還毒打他。這使富蘭克林不堪忍受,不久就離開了那裏,到別的印刷所找工作。但是他哥哥非常壞,告訴城裏所有印刷廠的老板都不要聘請富蘭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