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進步,大家對健康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那麼,什麼樣才算是健康?健康都有哪些標準?不知道這些問題你想過沒有。

下麵就先讓我們來看幾個身邊的小故事,一邊看一邊想一想,到底什麼才算是健康。

【身邊小故事】

>村東頭的小李一直都覺得自己身體挺不錯,每天能吃兩大碗米飯,晚上到點就能睡著,而且非常能幹,裏裏外外一把好手。近期在村裏組織的義務體檢中,醫生說她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高。這讓她很不理解——難道自己覺得沒啥毛病也會不健康嗎

>隔壁家老王的姑娘翠萍很長時間以來總是睡不著覺,每天也不想吃東西。老王很是著急,拽著姑娘去縣醫院好一通檢查,結果身體各項指標均正常。老王很納悶,這身體不是挺好的嗎,孩子咋這麼不對勁啊。縣醫院的大夫說,應該領孩子去看看心理或精神科。後經診斷,翠萍患有輕度抑鬱症。

>敏敏是村上學習最好的孩子,大家都認為她肯定能考上大學,父母也特別寵著她,從不讓她做太多家務。但是,孩子性格比較內向,膽子特別小。去年,她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省內一所重點大學。但是入學以後和同寢室的同學相處得很不好,總是發生矛盾。今年因為心理壓力過大,暫時休學一年。

>市委市政府征用了東村xx畝旱田作為工業園區工業項目用地,並對征收的土地按每畝xxx元,給予補償。這筆錢到位後,以村委會主任王大宏為首的幾個人,不是出以公心,而是對這筆補償款打起了鬼主意,撥動了小算盤,前後連口頭、帶書麵共出台了不下十個方案,最後隻拿出三分之一的款項用於全組村民分配,其餘的都被截留或扣下。政府和相關部門了解到該事情後,非常重視,立即徹查。最終,王大宏等徇私舞弊者被繩之以法。事後王大宏說,他做了虧心事以後,每天吃不好睡不著,心理壓力極大。

可以看出,小李、翠萍、敏敏、王大宏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都不能算是健康的,那麼什麼樣的人才算是健康的呢?

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健康是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者不虛弱。”“健康是每天生活的資源,並非生活的目的。健康是社會和個人的資源,是個人能力的體現。”

也就是說,健康並不等同於“沒有疾病”或“自我感覺良好”,真正的健康不僅涉及到人的生理,而且涉及到心理、社會適應能力、道德方麵的問題,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道德健康四方麵構成健康的整體概念。

從身體的角度——健康與否主要是指身體器官功能和各項指標是否正常,是否具有對一般疾病的抵抗能力;

從心理、精神角度——健康與否主要是指我們有沒有自我控製的能力,是否能夠正確對待外界影響,情緒是否穩定樂觀;

從社會適應角度——健康主要涉及個人的社會適應能力、人際關係、工作與生活協調能力,以及應付各種壓力和突發事件的能力等方麵;

從道德的角度——道德是健康概念中的一項新內容。主要指能夠按照社會道德行為規範準則約束自己,並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有辨別真與偽、善與惡、美與醜、榮與辱的是非觀念和能力1。做有違於社會道德準則的事,容易造成心情緊張、恐懼等不良心態,有損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衡量健康的10項標準是:

精力充沛,能從容不迫地應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任務不挑剔;

善於休息,睡眠良好;適應環境,應變能力強;

對一般感冒和傳染病有一定抵抗力;

體重適當,體態勻稱;

眼睛明亮,不發炎,反應敏捷;

牙齒清潔,無缺損,無疼痛,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

頭發有光澤,無頭屑;

骨骼健康,肌肉、皮膚有彈性,走路輕鬆。

以上項目您符合多少項呢?

健康是我們每一個人幸福生活最大的資本。一個健康的女性應該是具有體力、精力和能力去做她要做的事情,並且應該積極主動地保護和關心自己的身體,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下麵就讓我們開始健康之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