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2 / 2)

藏 族

雪頓節是藏族人的傳統節日。在這個節日裏,人們一邊喝著青稞酒、酥油茶,吃著酸奶子,一邊觀看藏戲表演。

藏族主要居住在中國青藏高原地區,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區以及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省。中國境內有人口約640萬餘人(2013年),以從事農業為主,兼營畜牧業。另外,尼泊爾、巴基斯坦、印度、不丹等國境內也有藏族分布。藏族自稱“蕃巴”(bod-pa),漢語的名稱“藏”來自藏語gtsang“後藏”,gtsang這個名稱的原來意義可能是“雅魯藏布江yar-klungs gtsang-po流經之地”。

藏族有自已的語言和文字。藏語屬漢藏語係藏緬語族藏語支,分衛藏、康巴、安多三種方言。現藏文是7世紀初根據古梵文和西域文字製定的拚音文字。

壯 族

廣西的壯族人每年都會舉行一屆“陀螺節”,獲得第一名的人會被稱為“陀螺王”。

壯族(舊稱僮族,壯文:Bouxcuengh,英文名:Zhuang Nationa lity),是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為古代百越族的一支,主要分布在廣西、雲南、廣東和貴州等省區。與布依族、越南的岱依族、熱依族、儂族、語言文化很相似,實際上是同一個民族的不同稱謂,並稱為僚人。壯族是中國重要的跨境民族。

百越族以來,壯族先人在中國古代曾先後稱為西甌、南越族、駱越(雒越)、濮、獠、俚人、溪峒蠻、烏滸。宋代始稱為“撞”、“僮”、“仲”,明清有稱為僮人、良人、土人。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寫作“獞”,1949年後改為單人旁的僮字,統稱“僮族”(“僮”與“壯”同音),直到周恩來倡議在1965年改“僮”為“壯”。

靈巧竹竿舞

活潑、歡快的竹竿舞是佤族人最喜愛的舞蹈。小心點,別被竹竿夾住腳丫哦!

竹竿舞又稱竹杠舞,持竿者姿勢有坐、蹲、站三種,變化多樣。在有節奏、有規律的碰擊聲裏,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間,不但要敏捷地進退跳躍,而且要瀟灑自然地做各種優美的動作。

當一對舞者靈巧地跳出竹竿時,持竿者會高聲地呼喝出“ 嘿! 嗬嘿! ”場合極是豪邁灑脫,氣氛熱烈。如果跳舞者不熟練或膽怯,就會被竹竿夾住腳或打到頭,持竿者便會用竹竿抬起被夾到的人往外一倒,並群起而嘻笑之。相反,善於跳竹竿舞的小夥子在這時,往往因為機靈敏捷,應變自如而博得姑娘們的青睞。

與馬做朋友

蒙古族有著“馬背上的民族”的稱號。馬對他們真的很重要呢!

馬(mǎ),草食性家畜。在4000年前被人類馴服。普氏野馬(Przewalski's horse)66個染色體,家馬(64個染色體)可以雜交有可育的後代,馬在古代曾是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和軍事等活動的主要動力。全世界馬的品種約有200多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動力機械的發明和廣泛應用,馬在現實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小,馬匹主要用於馬術運動和生產乳肉,飼養量大為減少。但在有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馬仍以役用為主,並是役力的重要來源。它的主食是草。

分布於歐亞大陸、非洲和南北美洲。

生活環境:馬的祖先始祖馬最早生活在北美的森林裏,以嫩葉為食。進化到中新世時出現草原古馬,轉為草原生活,從此馬便開始以幹草為食,生活於草原之上。

始祖馬,歐洲野馬等種類的馬由於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大、環境改變等原因已經滅絕,不少種類的馬瀕臨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