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版國防白皮書的秘密(1 / 1)

新版國防白皮書的秘密

新聞

作者:朱江明

“解放軍仍舊是地球上人數最多的武裝力量。”在2013版中國國防白皮書公布後,有評論稱。

白皮書於4月16日公布,是中國第七部國防白皮書。新版白皮書首次對全部18個集團軍的番號以及部隊的人員數量進行了解密—解放軍陸軍機動作戰部隊、海軍、空軍人員總數一共是148.3萬,全軍總數為230萬。

有細心的網友發現,148.3萬和230萬之間存在80萬的差額。

部隊的人數和基本編製現在已經不被列入保密的範疇,而從這些公開的數據上,我們也能分析出一些耐人尋味的細節。

中國軍隊除了三大軍種之外,還有第四大戰略軍種—第二炮兵部隊。該軍種的編製人員不包含在148.3萬以內,外界一般估計二炮部隊的人員總數在10萬~20萬之間。另外,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管理體係決定了總部直屬機關的人員不計算在陸海空三軍之列,例如四總部以及總部直屬的單位皆不在此列。

中國軍隊的主要架構來自於蘇聯,蘇聯奉行大陸軍主義,所以原三總部(總政治部、總後勤部和總參謀部)的人員均穿著陸軍軍裝辦公。事實上中國的“陸軍本位主義”比蘇聯更為徹底,中國根本沒有陸軍司令部,隻有空軍和海軍司令部,總參謀部代行陸軍司令部的職能。

由原國防科工委等機構改編而成的總裝備部成立後,中國軍隊的上層管理結構形成了四總部製度。總裝同樣繼承了原有的陸軍大體係,總裝備部的人員均穿著陸軍服裝工作。另外根據公開的資料顯示,總裝備部雖負有統管全軍裝備的責任,在其機構構成中卻僅有“陸軍裝備科研及訂購部”,沒有海、空及二炮軍種的相應機構。

正因為這個傳統,總部機關人員一般不在軍種人員統計的範圍之內,這也是一般老百姓所說的機關兵和野戰軍的區別。

關於文工團問題,目前的情況是,中國軍隊文工團的人員數量在穩步下降中。據一名軍內人士透露,負責文工團管理的總政治部在編人數是四大總部中最少的,隻有總參謀部的1/10不到。總政文工團和八一電影製片廠等部隊藝術單位均為總政直屬單位,所以人員編製理應計入總政治部。現在部隊文工團及電影電視製作單位的現役崗位越來越少,有些單位甚至已經連續很多年未曾招收現役編製,新進的演職人員均以合同工形式招聘。

部隊文職人員並不僅限於文工團,部隊下屬的醫院、科研院所等機構的現役人員同樣列入此統計口徑之內。

部隊內部實際上分為現役文職人員和非現役文職人員,除了之前提到的文工團合同製演職人員之外,一些部隊院校也會聘用非現役編製的教師擔任教職或者研究工作。在1987年軍銜恢複的時候,文職人員待遇也被確定。當時的原則是效仿西方發達國家的製度,徹底將文職人員慢慢轉型為非現役編製,以便靈活地處理相關人事關係。

然而在現實操作中,中國卻沒有西方國家文職人員的配套機製。在西方,文職人員待遇往往比照相應的社會工作崗位待遇,略高於部隊同等崗位的薪酬水平。如專業的技術人員和大學講師等等,均為如此。合同簽訂和解除均奉行雙方自願原則,人員流動性較高。一些具有資深經驗的現役軍官或者士官,因為服役年限問題退伍後,也可以作為文職人員被返聘回來。甚至有些公司成為部隊服務外包公司,派出外包雇員參與軍隊的各種合同項目。

中國因為長期缺乏有關配套機製的配合,如果不給予現役編製,僅憑福利和職業穩定性很難吸引專業人才加入。因此現役文職人員不僅沒有逐步減少,反而有上升增加的趨勢。隨著軍隊的專業程度和科技水平的提升,具有專業素質的文職人員成為部隊越來越需要的“外腦”,在各國均是如此。

從人數上來說,中國軍隊的非戰鬥部隊人數約為60萬~70萬左右(扣除二炮作戰部隊人數後),相當於軍隊總數的30%,與戰鬥部隊的比例低於1:2,這其中還包括了高層指揮管理機關、軍事院校、醫院等。相對而言,美國軍隊現役部隊總人數約為140萬,美國軍方雇傭的非現役文職人員總數高達80萬左右,與戰鬥部隊比例高於1:2。由此可見,中國軍隊的文職人員比例實際上遠低於發達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