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思路很奇。因為思想確實能夠影響到人的行為,但是很難說清楚它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以及在什麼範圍內發揮這種作用。相反,“事實勝於雄辯”,在實際辯論中,南大隊列舉了大量實例向評委和聽眾說明在四小龍經濟發展過程中確立的一係列戰略和政策中並沒有體現什麼儒家思想,用這些“實”來攻擊對方“虛”的一套道理,結果威力很大。由於南大隊這一思路完全出乎對手的意料,因此場上主動權始終被南大隊牢牢掌握著。
在北京電視台“萬家樂杯”大學生電視辯論大賽首場辯論:“存錢比消費是否更有利支援國家建設”比賽中,正方北京外國語大學隊就在論辯伊始便先發製人,首先說明“存錢指的是集體和個人的銀行存款,而消費指的是生活消費。”
確立這樣一個論點,有利於自己展開辯論並削弱對方攻擊力。
正方主辯:在今天的辯論中,我方的觀點是存錢比消費更有利於支援國家建設。我方首先說明,這裏說的存錢指的是集體和個人的銀行存款,而消費指的是生活消費。眾所周知,消費是生產的目的,而積累是擴大再生產的源泉,也就是說任何社會它的生產要發展都離不開擴大再生產,而如果沒有一定數目的積累資金的話,擴大再生產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穀狹者速涸,流淺者速竭”,積累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是無可替代的;而儲蓄正是積累的一種手段。因此今天,我方首先承認存款和消費都有利於國家建設。但是一定的經濟問題要與一定的經濟條件相聯係。拋開現實,空談理論是毫無意義的,下麵我從三個方麵闡述我方的觀點。
第一,讓我們來看看中國的現實情況吧。現實是,經濟發展不平衡,基礎建設、基礎設施嚴重滯後。農業缺生產資金,企業缺流動資金,基礎設施缺建設資金,引進外資缺配套資金。僅以全國人民所關注的三峽工程為例,其靜態投資就達570億元,而動態投資則達1200~1400億元,要支付這樣龐大的開支,單單依靠國家和外資不僅遠遠不夠,而且還會引起其他一係列問題。在我們現代化建設進程中,資金短缺將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而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依靠廣大人民共同作出努力才行。
第二,我方認為,有錢比消費更有利於支持國家建設,但這決不是在否認消費對生產的促進作用,在現實經濟條件下,如果我國的政策不是鼓勵儲蓄而是大規模刺激消費的話,那不僅很難帶動基礎產業、基礎設施的發展,而且還會加劇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狀況,加劇總需求大於總供給這個已經存在的矛盾。
第三,我們認為,存錢與消費並不是根本對立的關係,也就是說,存款並不抑製正常的消費,相反存款是一種潛在的消費。“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我想請問對方同學,你們家中的彩電、冰箱哪一件不是長期儲蓄的結果,而今後當你們要建立自己的家庭時,你們還能像孔乙己那樣,瀟灑地宣布一聲“有現錢”,而一拍腰包排出幾文大錢了事嗎?
今天我方想說明的是,存錢與消費都會對國家建設起到促進作用,而且兩者之間並不存在根本對立的關係,問題就在於哪一個對於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更大一些,而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就不能離開我們的國情來考慮。對於這一點,我方同學將在下麵作進一步闡述。(熱烈的掌聲)同樣是北京外國語大學隊在同北京大學進行的一場題為“現代社會的選才標準是否應以學曆為主”的論辯中,正方北京外國語大學隊同樣采用了先發製人的戰術開場。應當說辯題本身對正方是不利的,北外隊在這場辯論中雖沒有取得勝利,但采用先發製人的戰術,把辯題當中的“學曆”一詞的外延擴大了,使這場比賽看起來也頗為精彩。
正方主辨:主席、評委、對方辯友,大家好!在今天的這場辯論中,我方的觀點是現代社會的選才標準應以學曆為主。曆史的長河滾滾向前,而人類,這莎士比亞眼中宇宙的精華,進入了現代社會時,個人的地位變成了社會大機器上的小零件。盡管詩意的讚美變成了冷冰冰的比喻,但我們仍要驕傲地說,在現代社會中,我們擁有真正優秀的人才。
那是因為,這裏的人才指的是那些符合社會需要,保證社會大機器正常運轉的作為零件的人。一部現代化的機器對所有的零件都有嚴格的要求,我們必須先根據要求鑄造零件,再把它們置於合適的位置。零件的生產、選擇、使用是一個連續的過程,現代社會中的育才、選才、用才也是一個完整的係統。育才是基礎,選才是手段,用才是目的。
從育才角度來說,現代社會的育才角色主要由現代教育來擔當,現代教育是建立在科學理論基礎上的培養人才的體係,它不再是十年寒窗,而是伴隨每個人一生的益友良師。從胎教到老年大學,從正規的學校教育到各種社會教育、職業培訓、專業進修,多層次的教育體係將從最大程度上開發人的智慧,激勵潛能的發揮,鼓勵特長的展現。
從選才角度來說,包含在學曆中的不斷完善的考試製度,不斷對教學質量作出檢驗,全麵合理地反映受教育者水平,使學校成為社會選才的主要執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