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出類拔萃——因口有才(7)(1 / 2)

我方認為,溫飽不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有理性的人類存在,才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隻要有理性的人類存在,在任何情況下都能談道德。走向溫飽的過程當中,尤其應該談道德。

第一,溫飽絕不是談道德的先決條件。古往今來,沒有解決衣食之困的社會比比皆是;都不談道德了嗎?今天,在衣不蔽體、食不裹腹的埃塞俄比亞就不要談道德了嗎?在國困民乏、戰火連綿的索馬裏就不要談道德了嗎?古語說,“人無好惡是非之心,非人也。”人有理性,能夠談道德,這正是人和動物的區別所在。無論是饑寒交迫還是豐衣足食,無論是金玉滿堂還家徒四壁,人都能夠而且應該談道德。

第二,道,德是調節人們行為的規範,由社會輿論和良心加以支持。

眾所周知,談道德實際包括個人修養、社會弘揚和政府倡導三層含義,我們從個人看,沒有衣食但仍然堅持其品德修養的例子,實在是不勝枚舉。孔夫子的學生顏回,他隻有一簞食、一瓢飲,不仍然“官忠信,行篤敬”嗎?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的時侯,他不還是想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嗎?說到政府,新加坡也曾經篳路襤縷。李光耀先生就告誡國人:我們一無所有,除了我們自己。他強調道德是競爭力勝人一籌的重要因素。試想,如果沒有政府倡導美德,新加坡哪裏有今天的繁榮昌盛,國富民強呢?

第三,所謂必要條件,從邏輯上看,也就是“有之不必然、無之必不然”的意思。因此,對於今天的辯題,我方隻需論證沒有溫飽也能談道德。而對方要論證的是,沒有溫飽就絕不能談道德。而這一點對方一辯恰恰沒有自圓其說。

雨果說過,“善良的道德是社會的基礎。”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點燃生命之燈;道德是燈,照亮人類之路;道德是路,指引我們走向燦爛的明天。

以上我主要從邏輯上闡述了我方的觀點。接下來我方辯友還將以理論、事實、價值三方麵進一步闡述我方觀點。謝謝各位。

(3)有創意才有主動我們對辯論觀點進行修琢,或擴展,或限定,或另辟蹊徑,通過創造性的加工來確定觀點,為辯論提供更加廣闊有利的思路,從而在根本上占據主動,這裏麵必須包含獨特的創意。

例如北京大學校內辯論會上曾有“高消費對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利大於弊”一題。這其實也是一個不易說清的問題,即便在學術界,也仍在爭論之中,因此正麵強辯必定勞而不功。於是雙方都偷梁換柱、暗渡陳倉,在辯論中使用了偷換論題這一策略,並且都極富有創意。

首先是正方將這個難以一言蔽之的“高消費”解釋成“高檔次、高質量、高品位”的消費,用這“三高”概括了高消費的含義,回避了消費的“高數額”問題,指出數額隻是一個相對概念,任何時候都不可能劃出一個數額界限來斷定消費的高低,任何一個時候也不可能達到社會財富的平均分配,從而某些人的高消費勢必是一些人的低消費,反之亦然,所以僅用數額來定義消費水平隻是相對的,不科學的,進而用“高檔次、高質量、高品位”這一套自己設計的衡量標準將高消費的範疇引向了產品質量、產品更新速度與消費者心理上去,結合國情、抨擊我國市場上偽劣產品泛濫、產品更新換代慢、消費行為低下、消費觀陳舊等弊端,完全擺脫了大家對高消費一詞不好的先人之見,將辯論引入了對自己有利的領域。

反方同樣也不示弱,並不駁斥高消費有什麼不好,避過正方鋒芒,提出一個“適度消費”,並大加渲染。本來就辯題而言,反方的論點應是“高消費對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並非利大於弊”,但他們沒有說這個,而是利用了中國人的傳統中庸思想,通過對適度消費的憧憬來換取聽眾與評委的認可。對於高消費的弊處反方並未深入闡述。他們想用此法將辯論引入於已有利的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