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方三辯:各位好!對方辯友剛才說,隻要能夠懲治一些腐敗,當然還會有一些漏網之魚,這就叫清除腐敗了。那麼,這很奇怪,這不正是說明這是遏製了腐敗而不是消除了腐敗嗎?(掌聲)對方又說,作為一種社會現象,隻要它不再危害這個社會,那麼就說明我們消除了腐敗。那又奇怪了,我請問對方,多少人腐敗,算作一種社會現象;多少人不腐敗,又不算作一種社會現象。一個人頭頂上還剩幾根頭發算是禿子?兩根?一根?還是沒有啊?(長時間熱烈的掌聲)所以說,法治的內在局限性和法治基礎的不穩固性已經決定了法治隻可能遏製腐敗而無法消除腐敗。下麵,我就將從腐敗的特性和根源入手來證明我方的觀點。首先從特性上看,第一,腐敗具有複雜多樣性。錢權交易,徇私舞弊,道德淪喪,官僚主義,違法亂紀,違反社會道德的腐敗林林總總,不一而足。第二,腐敗具有傳染擴散性,金錢誘惑使得那些意誌薄弱的人,從站著看到跟著幹,致使腐敗不斷的蔓延。第三,腐敗具有頑固性。
隻要土壤和條件依然存在,腐敗就必然產生並且蔓延。那些曾經被懲治的腐敗,也會在新的氣候下,變換著形式重新滋生。第四,腐敗具有隱蔽性。幕後活動是腐敗的主要行為方式,而欺騙、偽裝又是腐敗慣用的伎倆。腐敗的這些特性,又正是產生腐敗黑水造成反腐敗出現死角的一個重要原因。西方的司法部長們不禁因此而歎息,能夠被揭露的腐敗隻不過是冰山之一角。揭露與懲治尚且如此,又何論消除呢?其次,腐敗有其深刻的根源。人的貪欲的惡性膨脹,權力對人的誘惑和迷惑、社會利益、差異以及社會需求的短缺,還有特定的時期體製轉換都在不同程度地滋生著腐敗。特別是公共權力與膨脹私欲相結合就必然產生腐敗。孟德斯鳩說得好:“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一條千古不易的經驗,阿克頓說得更為直接:“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而法治對於腐敗產生的決定性基礎權力的製約,卻是有限的。權力製約的有限性也一直是權力製衡所無法逾越的難題。而且,法製根本無法阻止公共權力與私欲的秘密聯姻。
權力擁有者的占有欲和他的優越感的媾合已經日益形成一種難以消除的腐敗,必須標本兼治。既要消除腐敗的現象,又要消除腐敗的根源。
但是,由於法治自身的局限,決定了法治自身無法消除腐敗。
(主席:時間到)謝謝大家。(長時間熱烈的掌聲)我們可以看出,創意的主要作用便是為己方爭取主動,從立論基調上將自己置於一個更高更有利的位置,並可以使因題目限製而相對不利的一方改變困境,通過對立論方向的巧妙設計為自己贏得更大的回旋餘地,這樣可以讓對方更被動,有助於從戰略上擊倒他。1990年有一場題為“人類和平共處是一個可能實現的理想”的亞洲大專辯論賽決賽,正方南京大學隊把“和平”的反麵理解為“戰爭”,而反方台北大學隊也咬文嚼字,將其理解為“暴力”,兩者相比,畢竟戰爭更容易避免。請看:
辯題:人類和平共處是一個可能實現的理想正方:對方辯友對人類的未來充滿了憂患,這種意識不就是維護和平的力量在增加,使人類和平共處的可能性在增長嗎?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先生曾經指出,今天人類正處在十字路口,一條通向和平共處,另一條路通向自我毀滅。對方辯友既然一口咬定和平共處的理想根本不可能實現,那是不是說,人類就一定走向自我毀滅呢?
反方:這個問題您問得好,今天不是生於憂患就是死於安樂啊。今天我們如果不選擇戰爭的話,那我們選擇的就是自衛。
正方:我想,正是在對方這種自衛的前提下,人類和平共處的可能性就增加了。請對方同學不要回避我方問題,如果回避的話,是不是默認我方觀點了呢?
反方:那我想請問對方辯友的是,您告訴我們新加坡的種族問題解決了,如果已經完全解決了,不需要控製的話,那為什麼喊出的口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新加坡”呢?(按:這是新加坡紀念國慶25周年的口號。)正方:但是新加坡因種族問題發生了暴力衝突了嗎?我想請問對方同學的是,戰爭的根源是什麼?為什麼不可能根除戰爭?
反方:對方同學,我方已經把戰爭根源說得很清楚,我倒要請問對方,剛才對方在解釋南北對抗的時候一直強調南北的對話,請問對方同學,如果今天南方國家總共欠了西方國家12兆美元,這是大家談一談,手牽手,唱唱歌就能解決的事嗎?
正方:難道這種外債就必然要通過暴力的形式來解決嗎?對方同學不要回避我方問題,那就是戰爭根源究竟是什麼?為什麼不能根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