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充分實現自己對國家,社會以及他人的人生價值不凡的奇跡,就需要裝備一種武器——口才。作為當今世界三大武器(原子彈、電腦、口才)之一的口才,能使我們的人生充滿各式各樣的機遇,從而使它變得更加絢麗多彩。隻要掌握了卓越有效的口才,那麼,我們人生的傳奇就將從招聘麵試中開始。
有口才——能改變人生現在招聘最常見的是用麵試的方式,有的要經過筆試,但筆試完了之後還要通過麵試,所以,麵試是應聘能否成功的關鍵。
麵試最通常的方式的就是通過應聘者的臨場表現來確定其優劣,所以,口才成了競爭的最重要武器,麵試是口才的競技場。
(1)應聘伊始招聘麵試中,招聘者常常問及應試者的應聘動機,對於這類問題,每個人的回答方式各異。
有的人會說:“我原來所在的那個單位人際環境太差了,人際關係太緊張。”有的人會說:
“我想多賺一些錢。”有的人也可能說:“我是一個傑出的人,我想施展我的才能,實現我的抱負。”第一種說法顯然非常糟糕。主考官會想:這個跳槽者很可能是個難侍候的主兒,說不定哪天他又會說我這裏的人際關係太差了,不要也罷。第二種說法顯然可以理解,但未免過於庸俗,容易引起人的反感。第三種說法雖然值得佩服,但是“我”的意識過濃,應加以改進。比如說:“貴公司是一個形象很好,前途很大的企業,我也自認為有一定能力,合乎招聘條件,能夠勝任這項工作,我相信我能為貴公司的發展作出貢獻,自己也求得一定的進步。”這種說法就容易博得應聘者的好感。
大學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在自我介紹時應更加注意做到恰當、客觀。許多大學畢業生社會實踐經驗不足,社會閱曆貧乏,在求職中往往容易誇大其詞,或者話不對題。大學畢業生在介紹自己時,都會舉出一些在學校的成績來證明自己的才幹,但這些應該用客觀的語言來敘述,切忌自我誇獎或讚歎。我們不妨來看一位大學畢業生的自我描述。
他向麵試人員說道:“我出身於一般幹部家庭,喜歡學習,主要是受同學的影響,考入大學後曾3次被評為校優秀學生幹部,四年獲得8次甲等獎學金,在全省大學生演講比賽中獲過三等獎,論文發表3篇……”同樣的情況如果用另一種方式來描述:“我出身於一般幹部家庭,從小就非常喜歡學習,經常受到家長和老師的表揚,上大學後多次被評為校優秀學生幹部,優秀學生幹部名額很少,有時一個班才一人。在全省大學生演講比賽中,我過五關斬六將,經過四輪競爭,全校隻有我一人進入決賽,並獲得了三等獎……”
上述兩種描述,前者為對方提問提供了機會,留有被對方認同的餘地,後者形容詞和自誇語比較多,結果可能適得其反。其次,介紹自己要盡從對方談起,避免無視對方大談自己。例如,求職者在自我介紹時這樣開頭:“我很早就聽說你們公司資金雄厚,技術力量強,上下一心,領導得力,適合有抱負有才幹的青年人發展。我對××工作興趣很濃,恰好在大學又學了這個專業,曾取得……”相反,你如果這樣開頭:“我是學××專業的,到你們單位工作我專業對口而且取得了……”前者容易引起招聘人員的好感,並有興趣聽你介紹;而後者顯得生硬突然,對方可能會想專業對口的學生多的是,成績優良也不隻你一人等各種各樣的不良看法,招聘人員可能會另外考慮其他的人選。此外,求職時自我介紹可適當運用心理學的方法,以取得對方的認同。有這樣一個例子,一位理科畢業生到某研究所求職,他在自我介紹時這樣說:“我的父母都是搞科研的,我家雖不太富裕,但是我家的書卻可以開一個圖書館。由於在這種環境中長大,我的獎學金大多花在買專業書上。我隻是一個普通的大學生,但搞科研時你們的苦和累我理解,我從父母受的苦和累知道科研工作的艱巨性,但這些苦和累我都能吃……”這位畢業生從自己的家、父母、書等入手向用人單位介紹了自己父母都搞科研,這是情景認同;自己的獎學金大都用於購買書籍上,這是形象;作為普通大學生對搞科研的苦和累能夠理解,並願意嚐試,這是情感認同。這樣一來,就縮小了自己與用人單位的心理距離,並使對方容易認同並接受你的自我介紹。
(2)客觀原則不少求職者在招聘麵試中,總是一個勁兒地談“我”,例如,“我”的文憑、“我”的才能、“我”的抱負、“我”的要求、“我”的……就是沒談坐在自己麵前的主考官。他們忘了最關鍵的一點,重要的是主考官“他”的想法,而不是受試人“我”的想法。因此,求職應聘麵試中語言應對一個重要原則是要有對方意識,要從對方的角度來說話。
在求職麵談中,對方招聘人員當然要了解受聘人的有關情況,因此介紹自己的學曆、工作經曆、能力、家庭、個性常常是求職受聘的語言應對中一個必然出現的話題。作這種介紹時,要遵循“簡潔、清晰、客觀”三大原則。值得注意的是,回答應注意策略,有問有答,問後再答。不要人家沒問,就敞開一一介紹。這樣很容易給人一種誇誇其談的印象。同時,應答要雍容謙和、客觀陳述,不要自我讚歎不已。例如說:“我三年拿過兩項國家級科技進步獎,這就是證書。”這樣回答就比較得體,如果說:“我告訴你,我三年拿過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你知道嗎?這真不容易呀!嘖!嘖!這是證書,看!多麼漂亮。”這種說法就差多了。搞不好,就會事與願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