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找飯碗——因口才傳奇(3)(1 / 3)

在社交上,有些人不喜歡聽取別人的意見,心目中隻有自己,而且自以為比別人高明,事事要占上風,即使你真的見識比別人高明,這種態度也是要不得的。你簡直不為對方留一點餘地,像要把他窘迫到無路可走,才覺得滿意似的,這種習慣使你自絕於一切朋友和同事,沒有人肯為你提供一點意見,更不敢向你進一點忠告。首先你要明白,在日常談論的話題十有八九沒有絕對是非標準的問題,你的意見不一定是對的,而別人的意見也不一定是錯的,把雙方意見的總和再行分配,你可能隻有一半是對的,那麼你為什麼每次都竭力反駁別人呢?這恰恰是很多聰明人的毛病。想從自己的思想中提煉出更高超的見解,以為如此才會更使人敬服,但一些平凡的事實是不必嚴肅討論的,所以你要注意在輕輕的談話中,不可以太認真。在別人和你談話時,他根本沒有準備請你說教,大家說說笑笑便是了,你若故作聰明,動輒賣弄一些高超的見解,對方是絕不會樂意接受的,所以你不可隨時擺出像要教導別人的神氣。

在社交上,你的朋友或同事向你提出一個意見時,若不能即刻讚成,你最低限度也要表示可以考慮,但不可馬上反駁。要是你的朋友和你談天,你要注意,太多的執拗會把一切有趣的生活變成乏味的遊戲。國家之間、團體之間、企業之間、組織之間,必有形形色色的交往,這些交往在許多情況下是由代表它們的人以口語表達的形式來實現的。善表達者,對友好的雙方來說,能溝通彼此的聯係,增強彼此的友誼,消除彼此的隔閡,化解彼此的矛盾;對敵對的雙方來說,可以表明自己的立場,維護自己的權益,震懾對手的野心,麻痹對手的意誌,誘導對手的言行。因此說,它是國家、團體、企業、組織進行外交和公關活動的融合劑。

戰國時的蘇秦與張儀之所以流芳千古,就因為他們說話水平高超,是典型的能說會道的策士。

蘇秦從鬼穀子那裏畢業後,出遊數年,一無所獲。對他的以口舌為業、親人無不恥笑,可他卻癡心不改。先遊說周顯王——弗信;再遊說秦惠王——弗用;又遊說越相奉陽君——弗悅。於是轉而向燕,但等了一年多才得見燕文侯。在他的苦口婆心勸說下,燕文侯多少動了一點願意合縱的心,但國小勢弱,起不了多大作用。總算有了點結果,蘇秦再至趙,設身處地為趙分析天下形勢,指出趙是東方最強的國家,決不可坐等西方秦國的吞並,東方六國應聯合起來一致對秦,這才可以自保,可以成就霸業。終於說動了趙王,願意牽頭抗秦。之後,蘇秦又同樣為該國長治久安設計,鼓動唇舌,連番說動韓、魏、齊、楚,“於是六國縱合而為焉。蘇秦為縱約長,並相六國”。使“秦兵不敢突窺函穀關十五年”。六國之所以能夠結成聯盟共同抗秦,根本原因就在於蘇秦在其穿梭外交中勝人一籌的說話水平。比如他每到一國都使用了這類言辭:“竊為君計”、“此臣之所以為君患也”、“臣竊為大臣羞之”、“臣竊為大王恥之”。又拉、又打、又嚇、又激,而且還要讓這些國君感到:這完全是為了您和您的國家啊!

與蘇秦作對的,是他的同學張儀。他擔任秦相,推出連橫主張,要拆散蘇秦的合縱,讓西秦東出,吞並六國。他利用六國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矛盾,挑撥離間、拉攏收買、恐嚇威脅,終於拆散了合縱;然後遠交近攻,各個擊破,最後秦得以勝利,統一了天下。張儀的成功,靠的也是其在穿梭外交中高人一等的說話水平。比如被他第一個拆散的魏國吧,明明攻取魏國,卻趁魏與齊發生邊界磨擦之時,跑到魏國對魏王說:您國小勢弱,又沒有山川、險要阻擋,四周都是強國,人家要吞並您是很容易的。您雖然加入合縱,有什麼用呢?親兄弟尚爭奪錢財呢。您東邊那強大的齊國不是剛剛打敗韓國的申差,斬首8萬,而又在觀津把你們打敗嗎?秦現在為您擔憂的是另外兩個更強大的楚國和韓國,“為大王計,莫如事秦。事秦則楚、韓必不敢動;無楚、韓之患,則大王高枕而臥,國必無憂矣”。接下來,他在對蘇秦的合縱說大肆攻擊、詆毀了一番之後,又指天誓日地說:“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眾口鑠金,積毀銷骨,故願大王審定計議。”一派忠貞誠摯的模樣。果然,魏背合縱之約而事秦。

結果呢?“秦攻魏,取曲沃。”以後,其他各國也都被張儀一一說動而最終散合縱之約。六國的滅亡,可以說是亡在張儀的舌頭之下的。

周總理是以說話水平卓越而著稱於民的。1955年4月他率團出席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的亞非會議。會上,伊拉克代表團團長賈馬利大肆誣蔑共產主義,一些國家則直接攻擊中國會搞滲透和顛覆活動。會議宗旨一下被扭轉。輪到周恩來發言時,他丟開事先準備好的發言稿,針對現場形勢即興發言,第一句話就是:“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既表明了立場又扭轉了氣氛。接著直言不諱地指出中國信仰共產主義,但並不是求別國也信仰,中國是為求同而來不是為求異而來,我們中間完全有求同的基礎。他態度真誠,口氣溫和,幾句話便吸引住了聽眾,紛紛露出滿意的笑容。他在闡述了中國的外交政策後,提高聲音說:“16萬萬亞非人民期待著我們會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