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找飯碗——因口才傳奇(5)(1 / 3)

有一次,局裏召集各科室的負責人開會,準備安排下一階段的工作任務。在會議開始的彙報工作上,有一位科長工作責任心不強,把幾項交辦的工作沒做好,還捅了漏子,結果引得局長得惱火,發了不小的脾氣,使會議氣氛十分緊張。秘書小王遞了一個紙條給局長,上麵寫道:“劉局長,會前你曾說過,這個會議的主要議題是布置工作,動員幹部,剛才的會議氣氛有點兒緊張,不利於這次會議的順利進行。有些問題似應專門開會或會後再解決。”

當複會後,小王發現劉局長已恢複了正常,並把會議引導到了正常的議程上。會議比較圓滿地結束了。

會後,當隻剩下兩個人的時候,劉局長笑著拍了拍小王的肩膀說:“小王啊,多謝你的‘清涼劑”呀!”

以後,小王與劉局長結成了非常的工作友誼,小王也越來越受局長的賞識了。

本例中的小王不愧為局長的得力助手。在局長發脾氣而忽略了開會的主要議題時,他先適時采取措施暫停會議,讓局長慢慢冷靜下來,然後以寫條子的方式用委婉的語言揭示領導恢複理性的心態,抓住開會的主旨使會議順利地進行下去。這樣得力的助手,怎能不受領導的賞識呢?

在很多時候,一些上司、領導都或多或少出現錯誤,作為下屬的你,一定要靈活機動,運用自己的智慧為上司分擔責任、化險為夷,讓老板感覺你是公司不可或缺的人才,這樣,你就相當於擁有了一隻“金飯碗”。

實現自我——別忘口才功勞口才不隻是說話,在特殊的年代,口才立刻便會體現出它的重要性。

在中國漫長曆史進程中,湧現了無數諸如孔子、孟子、蘇秦、張儀等一大批憑“三寸之舌”

而能“一言興邦”的傑出遊說家。春秋時期縱橫家的出現,更是形成了“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息”的局麵。

春秋戰國時期,群雄競起,辯手雲湧,縱橫聯合,長短角勢。國君諸侯崇尚口才,天下學者名士更是趨之若鶩,蔚然成風,形成了一個隊伍龐大的說客階層。以縱橫六國,推行連橫策略而著稱的遊說家張儀,就是運用口才這個威力無比的戰略武器而成功的佼佼者之一。在他初到楚國當說客時,一天,碰巧相國家丟失玉璧,主人咬定是他偷的,將其嚴刑拷打之後逐出家門。回家後,妻子歎著氣道:“你若不讀書遊說的話,怎麼會遭到這樣的奇恥大辱呢!”張儀聽後問妻子說:“你看看我的舌頭還在嗎?”當他的妻子告訴他舌頭仍在時,他拍手:“夠了!”對他來說,隻要舌頭還在,就有施展自己雄才偉略的機會。後來,他確實扶搖直上,也當上了相國。

像張儀這樣的例子,古今中外,舉不勝舉。晏子使楚,名揚千秋;蘇秦善辯,穿梭六國;孔明機智,舌戰群儒;解縉巧對,傳為美談;魯迅、聞一多、周恩來和陳毅,更是現代能言善辯的泰鬥。他們的口語,或出言有序,如更壺滴漏;或滔滔不絕,似大河奔流;或旁敲側擊,如曲徑通幽;或不蓋不遮,似單刀直入;或妙語不絕,如吐珠唾玉;或句無單出,如芙蓉並蒂;或信口出之,似草木共生……真如春光中的萬紫千紅,美不勝收。

好的口才,可使經商者顧客盈門,財通三江,而不致門可羅雀,債台高築;好的口才可以闔家如春,其樂融融,而不致舉家不樂,愁腸百結;好的口才,或如戰鼓催征,雄兵開拔;有的如江水直下,一瀉千裏;或如綿綿春雨,滋潤心田;或似狂飆突起,威震敵膽。無口才難以服眾啊!陳勝當初揭竿而起時,慷慨激昂地鼓動大家說:“公等遇雨,皆已失期當斬。借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惟真惟誠,立刻使大家群情激憤,熱血沸騰,引發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我們更加理解了“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劉勰)這句話的分量。

事業的成功與失敗離不開你的口才。“一口利齒,兩排伶牙,”可以使你獲得別人的同情、別人的幫助、別人的合作、別人的讚賞。古羅馬傑出的政治家、哲學家和文學家羅西塞具有非凡的演說才能,他把演講的社會作用推到了驚人的程度,以至於靠自己的一張鐵嘴而進入了政界,並最終提任羅馬的檢察官和執政官。18世紀工業革命之後,英國議會中的波寧布羅克被稱為“第一鐵舌”,但皮特很快便超過了他。皮特的演講儀態雄偉、聲音洪亮、言辭激越、感情充沛。這種非凡的口才使他打敗了一個又一個政敵,贏得了支持和理解,一躍成為全英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