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形容某人能說會道,常用“三寸不爛之舌”這個詞語。我國曆史巨典《史記》上就有許多這樣的故事。劉邦做了皇帝,封張良為留候。可是張良卻想出家當道士去。他說:“我家本在韓國,祖上世代都是韓國的大臣,強暴的秦國滅亡了我們韓國,我為了報國仇,寧願犧牲萬金家產參加了反秦戰爭,現在,終於見到了勝利。我,憑了我的‘三寸舌’,獲得了這樣高的榮譽和地位,就已經足夠了。”
《史記》中還有這樣的故事,秦軍圍趙,毛遂隨平原君趙勝去楚,說服了楚王,使其發兵救趙。平原君非常高興,誇獎毛遂道:“毛先生的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一句話有時可以救人於水火之中,挽救人的性命。
人在最危險的時候,怎樣抓住問題的關鍵,一語擊中要害,從而驅禍得福,其中的奧妙就在於能言善辯。
漢代有一位丞相叫蕭何,有一次向漢高祖劉幫請求將上林苑中的大片空地讓老百姓耕種。上林苑是一處專為皇帝遊玩打獵消遣用的皇家園林,劉邦一聽蕭丞相居然要縮減自己的園林,不禁勃然大怒,認為蕭何一定是接受了老百姓的大量錢財,才這樣為他們說話辦事的。於是下令將蕭何逮捕入獄,審查治罪。當時的漢宮廷尉為討好皇上,隻要皇上認定某人有罪,廷尉官不惜用大刑使犯人服罪。就在這緊關頭,旁邊的一位姓王的侍衛上前勸告劉邦說:“陛下還記得原來與項羽抗爭以及後來鏟除叛軍的時候嗎?那幾年,皇上在外親自帶兵討伐,隻有丞相一個人駐守關中,關中的百姓非常擁戴丞相。假如丞相稍有利己之心,那麼關中之地就不是陛下的了。蕭丞相不在那個時候謀大利,難道反會在這個時候去貪占百姓和商人的一點小利嗎?”
簡單幾句話,句句擊中要害。劉邦深有感觸,終於認識到自己的魯莽,對不起丞相的一片誠心,感到非常慚愧,於是當天便下令赦免蕭何。
漢代的另一位開國元勳周勃,曾經幫助漢室鏟除呂後爪牙,迎立漢文帝,有定策安邦的大功。可後來當他罷相回到自己的封地後,一些素來嫉恨周勃的奸佞小人便趁機向漢文帝誣告周勃圖謀造反。漢文帝竟然也相信起來,急忙下令將廷尉周勃逮捕下獄,追查治罪。按漢代當時的法律,凡是圖謀造反者,不但本人要處死,而且要滅家誅族。就在周勃大禍臨頭的時候,薄太後出來勸文帝說:“當皇上還沒有即位的時候,周勃手裏拿著先帝留給你的玉璽,又統帥著主力部隊北軍,是謀反的最佳時機,但是他一心忠於漢室,幫助漢室消滅了企圖篡權的呂氏權力,把玉璽交給了陛下。現在罷相回到自己小小的封地莊園裏居住,怎麼可能在這個時候才想起謀反呢?”
漢文帝一聽,心中的疑慮頓時煙消雲散,立即下令赦免了周勃。
蕭何、周勃大難臨頭的時候,有人出來為他們辯白,講明事實真相,分析合情合理,從而免去了二人的大難,這就是說辯中語言的巨大威力所致。
恰當運用口才,有時候救的可不是一個人,可以是幾個人,甚至天下人。
《史記》裏就有一個孩童憑借三寸之舌說服盛氣淩人的西楚霸王項羽的故事。
西楚霸王項羽是個殺人魔王,每攻占一城必將全城百性屠殺幹淨。魏相彭越聯漢抗楚,連奪楚國十七城,惱得項羽眼冒金星,親率大軍圍攻彭越占據的外黃城。彭越難支,半夜逃走,外黃城開門投降。
項羽入城後,首先下了一道命令,城裏凡15歲以上男子集結城東,準備全部活埋。號令一出,全城哭天號地,哭聲中竟有一小兒去楚營求見項羽。
項羽聽說小兒求見,倒也驚異,問他:“看你小小年紀,也敢來見我嗎?”
小兒說:“大王是人民的父母,小臣就是大王的赤子,兒子見父母,有什麼不敢呢?”
項羽本來愛聽誇獎,兒童開口就能感動人,項羽自然喜歡得不得了,忙問他有什麼要求。小兒從從容容,不慌不忙地說:“外黃百姓,久仰大王恩德,隻因彭越突然攻來,無奈暫時投降,但仍然整天盼望大王來救。今天大王駕臨,趕走了彭越,百姓非常感激。但大王宮中有一種謠言,說要把15歲以上男子全都活埋了,我認為大王德同舜堯,威過湯武,不會這樣做的。況且屠殺百姓後,對大王有害無益。所以請大王頒布明令,穩定人心。”
項羽聽了,覺得合情合理,但又威脅道:“如果我坑死人民,即使無益,也不見得有害。你要能說出有害的理由,我就下令安民;要說不出,連你也要活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