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找飯碗——因口才傳奇(5)(3 / 3)

兒童聽到威嚇,並不慌張,反而嚴肅地說:“彭越守城,部兵恃多,聽說大王來攻,怕百姓作內應才緊閉城門。而後見人心不向他,才夜裏逃走。如果百姓甘心助戰,同心堅守,大王恐怕至少十天半月才能入城。今天彭越一走,百姓立即開城迎駕,可見人民擁戴大王。如果大王不察民情,反要坑死壯丁,外黃城以東還的十幾城,聽說此事誰還敢迎降。反正降也死,不降也死,抗拒或許還有一線希望。試想。彭越必向漢求援兵來攻,大王處處受敵,就算是處處打勝,也得把心力費盡,照此看來,這就叫做有害無益。”

當時項羽本來就約定好了半月回去,此時已過了幾天,如果前麵十幾城遇阻,就會耽誤了時間壞了大事。他反複考慮利弊後,終於答應了兒童的要求,還取了幾兩金送給兒童。

一個小孩竟憑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了殺人不眨眼的西楚霸王,而挽救了外黃城數萬人的生命,我們不能不佩服這個小孩的膽量,但我們更佩服的是他的合情合理的分析。從這裏我們的確更可以體會到“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的道理。

在外交中,口才尤其顯得重要,特別是在對方故意刁難時,運用自己的智慧,反唇相譏,不但贏得人格的尊嚴,而且保住了國家的尊嚴,民族的尊嚴。這裏還有一個關於晏嬰使楚國時不辱使命的故事。

南方的楚國一天比一天強大,楚王也自比是南嶺虎,想咬誰就咬誰。所以,齊國雖是個大國,楚國從不把齊國放在眼裏。為了疏通國與國之間的渠道,改善關係,齊王派遣晏子出使南楚。

晏嬰到達楚國,楚王想借晏嬰解氣,就傳令守城人,盡量羞辱晏嬰。

晏子遠遠地過來了,前來迎接的禮官員見他那麼矮小,就命令士兵打開城門旁邊的側門,瞧他進不進。晏子儀表堂堂地站在正門前,一聲不響。

嬉皮笑臉的兵士過來了,晃悠著腦袋指小門說:“先生,您請進吧!”

晏嬰冷蔑地笑了笑,也虛指了一下側門,打了個比喻,反擊道:“我聽說出使狗國的人,才從狗洞進入國門!”

禮賓官員反被他侮了一通,隻好命令兵士把正門敞開。

楚王接見了晏嬰,但傲眼朝上,他不屑一顧地問晏嬰:“難道齊國沒有人嗎?”晏嬰聽了這話暗想,這不僅是對我個人的嘲笑,更是對國家尊嚴的侮辱。於是,他連眼皮也沒抬,誇張地讚頌自己的國家道:“我國齊都,名喚臨淄,說大,確實不大,隻有幾百戶人家。但是,如果把每個人的袖子都甩開,能蓋住偌大的太陽;如果每個人揮一把汗,無異於下一場大雨!國都大路上的人,人如潮湧,摩肩接踵,怎能說沒人呢?”

楚王也想誇讚一下自己的國家,又苦於沒有辭令,困窘了半晌,才接上了晏子的話茬兒冷嘲道:“齊國既然人多勢眾,為什麼單選擇你來出使我國呢?”

晏嬰也順流而下,接著楚王的話說道:“是的,誠如您所說的,齊國派出使者都是經過謹慎選擇的。水平高上的,出使上等國家;水平低下的,出使下等國家。我晏嬰水平低下,不消說,就隻能出使到貴國來了。”

楚王還想反唇相譏,可又覺得自己無理,隻好咽下這顆苦果。

過了幾天,楚王設宴招待晏子。酒過數巡,忽見一名犯人被捆綁著雙手,押進宴會廳。楚王裝出一副驚奇的模樣問道:“這被捆的人是何人?”

“是齊國人,犯了盜竊罪!”押解犯人的官吏稟道。

楚王回頭看看晏嬰說:“哦,原來這盜賊是齊國人!看來,齊國人都是慣於偷東西的吧!”

晏子隨即站起身回答說:“我聽說,橘樹生在江南,就結出橘子;移到淮北,就長成為枳實,那樣子雖然相像,果實的味道卻大不相同。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水土的差異老百性生長在齊國,從來不偷東西;到了楚國就會偷盜,這是不是因為楚國的水土使人善於偷盜呢?”楚王聽完緘默不語,說不出一句反駁的話,真是自討沒趣。

這些故事反映了晏子的聰明才智。對於楚王的汙辱,給予有力還擊,維護了自己及國家的尊嚴,這是人的智慧,也是語言的威力。

口才,就是這樣,你既看不見,也摸不著,舉手之間見雲變幻,讓你感覺到它力量的存在。口才的力量是無窮的,它能讓你的對手束手就擒,它抵得上戰場上千軍萬馬的力量,現代社會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