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七(1 / 1)

白塔鎮大張爾村,是東陵特區走在農村經濟改革前沿的實驗村。農民經濟收入翻番、新建小學校、農民經商辦企業都已是電台有聲,報紙有名,宣傳部的胡有峰自然也就撈不到什麼新聞了。我此去一行,也難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匆忙上陣的我,其實也蒙頭人似的,心裏也沒有個準譜。

不過胡有峰的前行無果,給我提了個醒兒。我不打算走別人趟過的道,既沒有到熱鬧的學校,也沒進機器轟鳴的工廠,而是直接去了農戶家。

四十多歲的農民潘維明熱情地接待了我,自己和他嘮起了家常。

老潘的話語裏就兩個內容:一是過去的貧,二是現在的富。這在當時已經是俗套的話了,沒讓我過心。

他家漂亮的書櫃,倒是讓我眼前一亮,尤其是滿櫃的書,更讓我睜大了眼睛。原來老潘是個書迷,幾百本書是他走遍了全市十八家書店買到的。再看農業科技、醫療衛生、書法字帖、文學作品的書,真是應有盡有。

我問他為什麼要買這麼多的書呢?老潘嘿嘿一笑說:“有閑錢、有閑心、有閑工夫了唄。”老潘話雖說得實在,但是我覺得他根本想法還是沒說出來。

“這書櫃就你家有嗎?”我問道。

老潘還是嘿嘿地笑著,說道:“這在咱村可不是啥新鮮玩意兒,差不多新結婚的青年兒都有哇。”

新聞敏感讓我心中一喜,繼續問道:“那你們村為什麼對書櫃有了興趣呢?”

老潘這會兒臉上沒了笑容,一本正經地說道:“咱上輩人沒學著啥,尤其是‘*’十年淨學大寨來的,沒學著啥真本事。城裏人都管咱叫屯二迷糊。這小輩人可不能這麼混了,要想腦子不空就得看書嗬!這書一多了,家家就學著城裏人整起了書櫃兒唄。”

這位老實巴交的農民終於說出了對書的認識、愛書的原因。

新聞工作的敏感和衝動,讓我在大張爾村連飯都沒吃,馬上起身坐上郊車趕回了家,連夜寫好了新聞稿件。

第二天上午十點的時候,我寫的新聞稿件已經落在了全市各家新聞單位編輯部的案頭上了。

果不出所料,我的新聞稿件送到新聞單位之後,立即引起了震動!我清楚地記得一九八六年一月二十六日,《大張爾村出現藏書熱》黑體大字的通欄標題,赫然映目地登在了《沈陽日報》的頭版頭題。

我的新聞稿件在報紙上發表啦!我在文章中反映了當下農民在農村經濟改革中富裕起來後,打破了囤糧攢錢、買房置地的傳統習俗,正在開啟知識的大門,往文化上鉚勁。農民的生活興趣由吃、穿、用轉到買書、看書、藏書上來。大張爾村三分之二的農戶的書櫃藏書達四千餘冊。沈報攝影記者薑鳴為此專門配發了照片。

一石激起千層浪,接踵而來的是《遼寧日報》、《遼寧經濟報》、遼寧電台、遼寧電視台、沈陽電台、沈陽電視台,紛紛刊登和播出了我的大張爾村出現藏書熱的新聞稿件。

發表報告文學《胡楊淚》的全國著名的資深記者孟曉雲,聞訊連夜從北京趕到沈陽,捕捉我報道的農民藏書的新聞。

我報道的大張爾村出現藏書熱的新聞消息,在省市新聞單位全麵開花,以致驚動了京城的大記者,它的轟動效應是可想而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