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八(1 / 1)

我的知名度自不必說,廣播局和記者站不僅有了名,主任和局長在區委、區政府兩個大院的臉麵也有了光。

局長把我叫到辦公室,給我沏上了茶水,興奮之情溢於言表:“唐明達,我的眼珠沒錯啊!我是撈著金子啦!”說著他把茶杯端到了我的麵前,笑得像孩子一樣地繼續說:“新年剛過你進軍報社,旗開得勝。我這廣播局炸響了一炮,來了個開門紅!你一定要再接再厲,這記者站今後就看你的啦!”

我沒有辜負領導的期望和鼓勵,很快在各大報紙媒體打開了局麵。我當年又發表文字稿件一百餘篇,實現了文字與口播新聞發表稿件雙豐收。這樣的收獲不僅讓我有了名,也讓自己獲得了利。每月平均稿酬都在二百元左右,是我五十二元月工資的三倍還多。

不管是電台,還是報社的編輯們,無論是局裏或是局外的同事們,包括區委、區政府兩個大樓熟悉我的幹部,見了我的麵都會開玩笑地招呼道:“萬元戶來啦!”

記得當年區政府大樓刷漿,機關幹部都出來清理走廊,區人大常委會主任萬連慶路過廣播局的門口,老頭兒走路的姿勢有點晃,正在幹活的徐主任開玩笑說:“這家夥把老頭兒晃的,一個月開多少錢啦?”隻見萬主任笑眯眯地、語氣不無驕傲地笑道:“一百八!”

老主任在全區的級別最高,區長每月工資也不過一百四十多元。

徐主任也笑了說:“別看你是大主任,掙的錢可沒有我的小兵多。”說著指著我道:“小唐告訴萬主任,你這個月的稿酬是多少。”

我笑著回答道:“一百九十七元。”

萬主任睜大了眼睛看看我,又看了看徐主任。

徐主任依然笑著,說:“還沒算他的工資呢!”

偏巧,這時內勤張淑雲從區政府門口值班室回來,喊道:“唐明達,你又來稿酬啦!”

徐主任接過內勤送過來的報社、電台的三張彙款單,遞給了萬主任。

老頭子打開一看又是二十四元的稿酬。老人家把稿酬單還給了我,一邊走一邊擺著手說:“服啦,服啦!”

走廊圍觀的人用笑聲送走了萬主任。

豐厚的稿酬收入很快改變了我的家庭經濟狀況。我和媳婦不僅裏外三新地換了衣裝,每周還能給爸媽送去兩袋雞翅和兩袋雞腿。冰箱、彩電、洗衣機、錄放機,把我那個小屋塞得是滿滿登登。我和媳婦八十年代中期就過上了小康的生活。

我的上稿率,很快引起了上級媒體領導的注意,遼寧電台的謝台長通過周建人編輯,開始和我商調到遼寧電台的事。沈陽電台的王金堂編輯受台長委派,搶先來到了東陵記者站,商討我的人事調動問題。遼寧日報農村版編輯部主任王澤興,開始探我願不願意到報社的口風。這樣的事態讓我一時沒了主張,不知如何是好。

局長和站長一百個不願意讓我走。徐主任開導我說:“小唐你自己的意見很主要,我從你個人角度考慮,你不該離開東陵區原因有二:一是你應該在區政府這方麵發展,前途無量。二是到了上麵新聞單位,不同於基層記者,發稿隻限於本單位,你會沒了稿酬收入的來源。”

更多的我沒有考慮,後麵沒有了稿酬收入是最要命的。我二話沒說,把上級新聞單位的橄欖枝紛紛擋了回去。

可是沒有幾天,區委辦公室羅忠玉主任和我正麵談了話,希望我到區委辦公室做秘書工作。而且明確指點我說,區委辦公室是培養領導幹部的搖籃,從區委辦公室大門走出去的人,大都是部委辦局主持工作的一把手。

這回我是真拿不定主意啦,回家跟老父親琢磨了半宿。父親還是抱著終身不為官的信條勸我。他很看好我的稿酬收入,學著*的話說,有錢才是硬道理。八十年代中期的縣區局長,每月的工資也不過就百八十元,不及我每月稿酬收入的三分之一。最後我還是聽了父親的話,繼續幹著輕車熟路、柔韌有餘、有名有利的記者行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