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衛
說以色列強大應該沒有多少人反對。打開世界地圖,如果不細心察看,你很難一下子找到以色列的所在。這個擁有700萬人口、實際麵積比北京市略大的國家,半個多世紀以來麵對10倍於己的敵人,曆經5次中東戰爭而不倒,堪稱奇跡。
對於以色列的成就,曆史學家、社會學家均有論述。比如說,軍事方麵的強大離不開美國的支持,這個以色列人自己也承認;再比如說,以色列在教育上的投入使其國民素質較高,每1萬以色列人當中,就有140名科學家和技術人員,比美國的80人和日本的75人還多。
人口的高素質不僅得益於教育,和民族傳統也息息相關。以色列是猶太人在散居世界各地2000多年後建立起的國家。馬克思、愛因斯坦,以及弗洛伊德等大名鼎鼎的人士,都是猶太人。有個令人咋舌的統計數據:從1901年諾貝爾獎首次頒獎到2001年的100年間,在總共680名獲獎者中,猶太人或有猶太血統者共有138人,占了約1/5。
超級大國的援助加上國民的高素質,是以色列在強敵環伺的中東得以立足的重要原因。但這不是全部,這個弱小民族強大的背後,一定有著一個超級秘密。我多年苦思不解的問題,在碰到阿摩司·奧茲後才恍然大悟,原來秘密如此簡單。
阿摩司·奧茲,當今以色列文壇最傑出的作家,也是最富有國際影響的希伯來語作家,是以色列本·古裏安大學希伯來文學係終身教授,迄今已發表了12部長篇小說,多部中短篇小說集、雜文集、隨筆集和兒童文學作品。他的作品被翻譯成30多種文字,曾獲多種文學獎,包括法國“費米娜獎”、德國“歌德文學獎”、“以色列國家文學獎”、西語世界最有影響的“阿斯圖裏亞斯親王獎”,以及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等。
觥籌交錯間,奧茲先生講述了他親身經曆的兩件小事。
奧茲除了寫小說,還積極參與政治活動,組織了著名的“現在和平”運動,主張巴以和平,並時常在報紙上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反對政府決策的主張。不久前,他收到總理府的來電,說總理讀了他的文章,邀請他一起喝咖啡,交流意見。“我去了,和奧爾默特總理喝咖啡,聊了一個半小時,結果呢,我們誰也沒有說服誰。”
第二個是他打車的經曆。一上車,出租車司機就認出了這位經常上電視發表見解的學者,對他說:“我讀過你的書,但是我不同意你的觀點。”然後,這位司機先生滔滔不絕地陳述自己的觀點,奧茲先生隻有聽的份兒。
學者見總理,激辯一番後揚長而去;出租車司機見到學者,不是崇拜,而是亮出自己的觀點。從司機、學者到總理,以平等的態度討論、交流,這就是發生在以色列的真實故事。用奧茲先生自己的話說就是:“我來告訴你吧,以色列強大的秘密就是懷疑和辯論。”
以色列有句俗話:“兩個猶太人有三個腦袋。”在這個國家,每個人都在思考,個體之間的觀點激烈碰撞,於是整個社會在不斷修正中平穩地前行。借助發達的媒體,各種思想、見解都可以傳播。正因為如此,當以色列總理實在很難,每個人都可以侃侃而談,認為自己比總理更聰明,自己的主意比總理的想法更高明,正因為如此,才有麵對和平進程的進一步、退兩步。
懷疑和辯論有時候意味著內耗,極端的例子就是拉賓總理的遇刺。對此,奧茲先生認為這是必要的代價。有了這些痛苦的內耗,未來的路才會更平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