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充實實力存折,別讓影響力呼嘯而過(1)(2 / 2)

其實仔細深入思考下去不難發現,財富、名利等外在指標往往是社會整體意識強加給個人的鏡子、標尺和參照物。在李開複的看來,大多數追求外在名利的人都在竭盡全力模仿他人的成功,從而忽視了自己的特點、潛能和興趣,一次又一次地重複著“東施效顰”的鬧劇。

如果一個人迫於家長或社會的壓力,將考試成績、財富、名利當做自己終生奮鬥的方向,那麼,這個人做的多半不是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他把這件事做好並因此而獲得成績、財富、名利的可能性也幾乎為零。相反,那些追逐自己的興趣、愛好,善於發現並發掘自身潛力的人更容易得到財富和名利的眷顧。李開複就是這樣,他所做的是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所以他更加有動力和激情將事情做到近乎完美的地步,所以他能從中獲取財富和名利,也得到了快樂和幸福。

國內大學教師曾告訴李開複說:“優秀是有標準的,我們有一個給學生打分的指標體係。”這種給人才貼標簽、分類別,給成功評等級、定指標的做法在國內教育界是很普遍的。從幼兒園和小學開始,老師們就將學生們簡單地劃分為“好學生”和“差學生”兩種類型,就好像他們是分別從兩個不同的模子裏倒出來的一樣。

美國教育界的思維方式恰恰與此相反。有一次,一位中國家長問美國某大學的校長:“你們學校裏有多少好學生、多少差學生?”校長誠懇地說:“我們這裏沒有差學生,隻有個性特點不同的學生。”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和潛質,在多元化成功的模型中,隻要主動選擇,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機會。

成才沒有公式可以套用。試圖用成功個案總結教育規律,或尋找某些成才“捷徑”,都有失偏頗。

曾有這樣一個事件:複旦附中高三女生湯玫捷,在校成績排在100名左右。在國內的許多老師看來,湯玫捷不是一個特別出色的學生。但是,湯玫捷因為自身優異的綜合素質,成為2004年唯一被哈佛大學提前錄取的中國學生,並獲得全額獎學金。

湯玫捷的成功頓時在社會上引起強烈的反響,來自上海的“哈佛女孩”炙手可熱。那段時間湯玫捷每天都會接到不少電話,希望她出書介紹成功經驗。但湯玫捷告訴記者,她不願出書,不願把自己的經曆簡化成抽象的“成才公式”,因為“我們是野生植物,不是園林植物。每個人獨特的優點就是自信的源泉”。

有的學生某個科目非常優秀,適合做科研、開發等工作;有的學生組織能力、社會活動能力特別強,適合做組織或管理工作。沒有必要也不可能要求所有學生都按照統一標準設計自己的人生。相反,如果能為每個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因人而異的引導和幫助,整個社會的人才類型就能得到極大豐富,人才質量也將得到大幅提高。

複旦大學附中的校長認為優秀學生並非是靠某種“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而是在營養均衡的土壤中脫穎而出的,因此,學校應該營造寬鬆的氛圍,提供豐富的課程和活動讓學生選擇。例如,多布置一些“開放式”的作業、鼓勵學生開展社團活動等,以便讓每個學生都能發現自己的潛能,發揮自己的特長,找到成功的支點。

正因為成功是“做最好的自己”,所以,每個人都有條件在超越自我的基礎上不斷取得成功,李開複就是這樣做的。他因為這樣一步步走向成功,成了一位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管理者。平凡的你我也是如此,如果“做最好的自己”,就會影響自己所處的世界,影響自己的未來。

沒有與世隔絕,就時刻準備驗證蝴蝶效應

一隻蝴蝶在巴西扇動翅膀,有可能在美國的得克薩斯州引起一場龍卷風。蝴蝶效應告訴我們,一個微不足道的動作可能產生驚人的影響。所以,隻要自己沒有與世隔絕,一舉一動就處在世界的生產鏈條上,時刻準備驗證蝴蝶效應。

生活中,往往含有一些酵質。假如酵質膨脹了,就會使生活產生劇烈的變化,從而影響命運。

查爾斯·狄更斯在他的作品《一年到頭》中寫道:“有人曾經被問到這樣一個問題:‘什麼是天才?’他回答說:‘天才就是注意細節的人。’”

多讀一些名人傳記,你就會發現,名人之所以成為名人,其實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隻不過是比普通人多注重一些細節而已。東漢的薛勤說的“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