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30歲前養成對大環境密切關注的習慣(2 / 3)

良先生的遭遇雖然很值得令人同情,但這一事件的教訓值得前往德國的中國人汲取。

做事情之前,首先就要了解那個國家的相關法律。得政策之精髓者得市場,不得政策要領者必失市場。作為一個有靈魂有思想的企業,除非你可以和政治對抗。否則連這個想法都不要有,用比較土的話:政策就是風,你就是雲。你一定得順著風的方向飄散。如果你希望把自己的企業做強、做大,你會選擇順風還是逆風,在我們中國有一句話叫做“借東風”就是說這個意思。

◎ 先搞清楚政策動向

國家政策在哪裏,哪裏就充滿了商機,市場就會充滿活力。西部大開發就是這樣,隻有“跟著政策走”,才能找到真正最後的成功。如果說政策像一條船,那我們就是跟在船尾的魚。在充滿美味的誘惑下,同時也充滿殺機以及競爭。

整個人類社會是一個最大的個體。但現實中最大的個體卻是國家。由人組成的個體:由空間、地域、時間構成。所以國家政策勢必影響每一個人,因此國家政策的改變,也會影響著每一個人。由國家政策所造成的風險也會成為影響最深最廣的社會風險。對於個體來說這是因為上級個體的原因所造成的風險。

在改革開放早期,中國大地到處傳誦著一些白手發家的神奇故事,某某用借來的幾百元或幾千元作為啟動資金,在短短的幾年內就奇跡般地一躍成為身價幾億元甚至幾十億元的大富豪,躋身上流社會。這就是改革開放、“摸著石頭過河”給人民帶來曆史機遇的真實寫照,“天賜良機”讓中國第一代民營企業家輕輕鬆鬆就過關斬將,成功積累起自己連做夢都沒有想到過的巨大財富,達到致富的高峰。

但是,我們有一些民營企業家並不懂得這一點,他們把曆史帶來的機遇當成了無邊無際的商機,他們為此欣喜若狂,早已被眼前的勝利衝昏了頭腦,還真以為天下有不散的筵席,有免費的午餐,有不落的太陽,有不醒的夢??因此,他們不僅沒有及時調整發展戰略,審時度勢,為接下來可能出現的夕陽西下未雨綢繆,反而試圖更上一層樓,再越一座山,期待能領略懸崖絕壁上、驚險灘塗前的無限風光,直到夕陽西下,潮漲潮落之時還依舊沉浸在昨夜的溫柔夢鄉裏不肯醒來。

他們被改革開放早期、資本原始積累階段形成的那些定勢思維和操作慣性所影響,雖然稱得上是勇氣可嘉,但是不考慮經濟規律、國家政策的新動向,非得逆向而行,最後摔壞的必定是自己。他們曾經的輝煌與今天民營企業四麵楚歌的情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那些中國民營企業對大變革時代的曆史性不具有清醒的認識,把曆史性的機遇永恒化,導致對發展戰略決策性的失誤,成為他們紛紛衰落的根本原因。

多打廣告、構建多元化的模式隻是這種發展戰略的一種表象。在中國市場經濟初期,我們采取“擴張型發展戰略”是符合這一時期經濟規律的,是正確的,作為這種擴張型發展戰略表象形態和一個組成部分的廣告戰略采取擴張戰略顯然也是正確的,但是在“後期”本應該采取收縮戰略的時候他們卻仍然要發揮“水壺試驗”的定式作用,繼續采取甚至是變本加厲地采取擴張型戰略,那這時候的戰略就隻不過是錯誤戰略的錯誤表現而已,當然這種定式下,就算沒有這種表象那也會有其他形式來表現這種錯誤,比如投資膨脹等等,一樣會導致他們全軍覆沒。

改革開放前期,擴張型發展戰略是對的,他是到後期才錯的,而後期錯就錯在不能搞清楚政策動向,不能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及時作出調整。他們如果在前期不采取擴張型戰略,那他們不可能在前期取得那麼大的成功,而後期的失敗也還是會照樣發生,很多企業由於後期發展戰略上的失誤也在敗落。不能根據政策動向移動就隻能是跳得越高跌得越慘。

我們正在經曆的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跟曆史上任何一次大變革時代一樣,是一個能造就英雄也需要英雄的時代。在這種大變革的時代,就算是草莽也有機會成為英雄。政治體製大變革的時代造就的是與政治有關的將軍統帥、革命家及政治領袖等為政治服務的英雄,在經濟體製大變革的時代造就的就隻會是暴發戶、大富豪、企業家和改革家等這些為自己為國家創造利益的人。我們很多人並不知道是因為經濟大變革才釋放出如此巨大的能量,讓那麼多人獲得了超額利潤。

於是,在那些成功的企業家身上,一切都被弄得很神秘,顛覆了我們平日的評價標準:粗魯不叫粗魯了,叫男子漢氣概;罵人也不叫罵人了,叫具有企業家風度;草率也不能稱之為草率,要叫有魄力;隨意做出一個決定就是果斷;甚至連沒有知識,沒有文化也成了他們吹噓、包裝的資本??

我們的企業家被廉價的恭維和肉麻的吹捧砸得頭暈目眩,昏昏欲仙,不知所以然,個個連自己姓什麼都不知道了。於是,個個都自己定位成偉大的天才,自以為是領袖,以為自己的所有決定都是對的。他們竟忘了他們中大多都是由於當時所處的客觀條件影響,連自己都說不出原因就神不知鬼不覺地發了大財,搶先占領了商業競爭最高點。他們中很多都不具備超凡的膽魄和遠見卓識,他們並不一定是經商的天才,卻以為自己真有什麼高強的本領可以扭轉經濟規律。

“無規矩不成方圓”,國家政策其實就是規矩,沒有國家政策的調和,怎麼可能做到兼容並包,站得高走得穩呢?

今天這個社會,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都是要講法律的。無論是對自由的界定,是對民主的發展,還是對法律的基礎,都成為全世界人類最偉大的法寶。

猶太人認為他們的民族不一樣,他們有神賜給他們的法律,摩西受天使所啟發,而神差遣天使賜下律法,所以他們對天使萬分尊崇。

在大環境中找到與自身能力結合的點

一個人要想把自己的能力表現出來,就必須與企業要求的目標和結果相符合。你的能力才會起到作用,其次自己的特長也要與目標和結果符合,能力也就表現出來了。因此你要了解自己的能力是否符合環境,結合實際目標。包括個人價值、興趣、能力及期望的生活形態,從而來決定你適合哪個工作。找到理想與現實的結合點,就是希望自己的能力、興趣與現實情況中達到一致,也就具備了應付激烈的市場環境的能力。

◎ 做大環境下的自我分析

要想在大環境中找到符合自己的工作,首先就要對自己進行全方位的分析。並通過自我分析,了解自己,認識自己。隻有這樣,你才能正確的對自己的工作作出選擇,才能選定符合自己發展的職業生涯,才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發揮能力。所以說,自我評估是生涯設計的重要步驟之一,裏麵的步驟就涉及自己的特長、學識、興趣、性格、技能、情商、智商以及協調、活動能力、組織管理等。

獲得好的工作崗位主要分析內外因素對自己生涯發展的影響,每個人都生活在各自的小環境中,而且每個人生活的環境都不同,人一旦離開了熟悉的環境就無法生存和發展。

因此,要分析環境條件特點、發展變化情況、環境與自己有什麼關係、自己在這個環境中處在什麼地位、自己要達到環境中的哪些要求以及環境對你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等。組織環境、政治環境、社會環境和經濟環境這些都來自於環境各方麵的因素。

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點來規劃職業生涯,並且設計實際可行的職業生涯發展方向,圍繞自己將來想要從事的職業,來完善自己,和實現目標的有效途徑和具體方法。其次影響生涯規劃的因素有很多。在這種情況下,要想讓自己的生涯規劃有效果,就要不斷地對生涯規劃進行評估與修訂。時時刻刻了解和分析環境存在的內外因素。一旦發現威脅實現職業目標的因素,就要想出解決的方案。

李紅是某著名企業的銷售主管,她的個人業績一直以來都是公司裏最好的。可是她帶領的團隊,業績卻比較差。她個人的業績雖然提上去了,但整體業績並沒有提上去,正是因為這樣,這麼多年來一直都隻是個普通的業務主管。而和她一起進公司的同事大多都升為了高級經理人員。同時,李紅的薪水也沒有變動。為此,她跳過好幾次槽,但結果都不滿意,眼看日子一天天過去,她終於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

李紅的目標就是想成為一名職業經理人,可是她工作中都傾向於團隊管理。從她的個性和職業氣質來說,她並不適合做經理人,也不擅長管理團隊。李紅通過專業人士的指示,修訂了自己的發展目標,拋棄了自己原來製定的職位晉升計劃,重新設計了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職業道路。

最後,李紅成功轉到市場領域,以往的工作經驗不僅沒有丟失,還推動了她的職業發展。李紅35歲時又重新找到了新的目標,多年的“薪痛”終於得到了徹底的根治。

我們要具備一個良好的心態,要正視問題的存在,突破自己,要明白死結到底在哪裏?才能夠對症下藥,而死結一般都有:

1.認為自己年齡大了,不想改變,甚至是害怕改變,也就是受時間的控製,但你要知道越是不想改變,淘汰得就越早;

2.思想總是停留在舊的目標計劃中,不懂得隨時更換新的目標計劃,正是那些不合時宜的計劃妨礙了自己的發展;

3.學習的誤區,有一個良好的心態想要去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學習的同時你還要結合自身的不足和缺點,否則你就會越學越糟;

4.腦中隻想著如何才能提升職位,而沒有作出全麵的衡量。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5.行業的規則和企業的模式了解不透徹,以為自己兢兢業業了。但是不知不覺中卻走進了死胡同,導致最終什麼事情都沒做成。

計劃和規劃是不相同的,隻有很好地分析,對自身的能力有一個充分的了解,才能找到與工作的契合點,也就更容易把握工作了。

◎ 個人能力與環境要相匹配

社會是一種互惠共生的關係。例如,美麗鮮豔的花,蜜蜂去汲取它的花粉,如果在同一環境中無法產生一種共生的效應,恐怕不光是動植物,連人都不可能生存了。生存法則就是求同存異,不管什麼事都是環境中萬物的生息運行,目的就是養育萬物、昭示自然平衡的規律。

從單一走向多元化是一種自然趨向。如果一味追求一致性其結果就是付出慘重的代價,失去了個性的風采,放棄了豐富的人文世界,也就扼殺了企業的生機。大家總是盲目追風,白白付出過太多學費。互相協調是生存的規律。一個人不要跟自然規律過不去,一個企業也不要跟市場過不去。

好的製度就是符合環境的製度,一個國家要想發展就必須協調和維護社會分工的人際關係。維持秩序的前提就是規則,秩序是發展和生存的基礎,效率的同義詞就是秩序,製度就是環境的核心。最好的現實製度就是適合環境的製度。製度必須與人的接受能力相呼應,製度應該被人們重視,大家要習慣製度,信仰製度,不能將它形同虛設。

雖然國內現在有各種各樣的管理製度,關鍵的是如何選擇和改造,從而來製定適合自己的製度。如果這個人明明是一點輕微的感冒,你就給他開治癌症的藥,看對了病,開錯了藥,後果將是不堪設想的。所以,世界中的萬物隻有找對了適合自己的環境才能生存,隻有符合環境的製度才是有用的製度,也才能有生命力。一個人的素質特別是領導者的素質都是取決於相同的環境和製度條件下的。

一群獅子被一隻綿羊領導當然是行不通的。還不如是一頭獅子領導一群綿羊。對於一個企業來說,總經理的素質、能力、水平與企業的效益是相等的,如果一個無能的總經理來領導員工,試問一下又有哪個員工服從?一本書的質量往往取決於總編輯的水平。“為人君者猶盂也,民猶水也。盂方水方,盂圓水圓。”這是孔夫子曾經說過的話,意思是說,“盂”是一種能夠盛水的工具,水是方還是圓,完全取決於工具的形狀。

這個道理永遠都不會過時。環境就是生產力,人們的觀念總是受環境的影響,道德規範以及價值體係對人們的選擇、行為、偏好都產生了影響,但人的行為也就是最終的選擇總是看重結果,而結果又是與經濟發展密不可分的。經濟能夠得到發展往往是多種因素集中在一起起到的作用,環境就是在這種意義上產生了“力”的作用,緊接著就成為一種生產力。中國的一些企業家正是因為缺少環境的意識,才導致企業發展不能順利進行。所以,大家在強調自然環境意識的同時,很有必要重視企業經營的環境意識;在強調科技是生產力的同時,也應該強調環境是生產力。地理環境在社會生活和社會發展中起著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