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刀立馬戰沙場 揮毫潑墨寫春秋
文化
作者:郝紅偉
初識書畫,便深悉河南長城書畫院五將軍之名,對五位功勳卓著的武將軍心向往之,亦對五將軍在書畫上的造詣高山仰止。忽一日,五將軍中赫赫有名的王太順將軍蒞臨《文化河南》記者站,筆者一時竟手足無措,不知如何開口。還是王將軍親切地拉著筆者坐下,一番溫和的娓娓撫慰後,筆者忐忑的心神方平靜下來。
王太順將軍是1968年入伍的老兵,曆任戰士、班長、排長、參謀、大隊長、處長、師參謀長、師長、集團軍副軍長、河南省軍區副司令員,少將軍銜。筆者在查閱資料時注意到,1950年出生於重慶萬縣的王太順將軍,在20世紀60年代就隨部隊來到河南,並為自己擬字“渝豫”。從重慶到河南,堅毅彪悍的巴蜀文明和厚重大氣的中原文化共同鑄就了王太順將軍溫和而又剛毅、淳樸而不失進取的品格魅力。文若其人,王將軍的書法即濃縮著此種魅力。
生活——孕育藝術的沃土
幼年時代,王太順的父親手把手引領他走上書法之路。父親告訴他,字跡是一個人的“打門錘”、“敲門磚”。啟蒙學習階段,老師對其寫字要求更是嚴格,“寫不好就要打手心”。父親的諄諄教誨和老師的嚴格要求,在王太順心裏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求學期間,王太順擔任學校宣傳委員,學校好多宣傳公告都由他手書。執著於此,他樂此不疲,為今後的書法創作做了很好的積澱。
1968年,王太順光榮入伍,先後參加了抗美援越戰爭和對越自衛反擊戰。戰場上,王將軍身先士卒,屢立戰功。戎馬生涯中,將軍也曾漸漸淡忘了心愛的書法藝術,後來,是一首軍旅小插曲,喚醒了他心靈深處對書法埋藏已久的摯愛。一名戰友退伍時寫了封自薦信,隻因為字寫的好,領導連內容都沒看就拍板接收了這名戰友。戰友的瀟灑自薦給了王將軍些許震撼,他想起父親的教誨,想起老師的栽培,暗下決心重拾遺落多年的筆墨。
在王太順看來,學書法沒什麼訣竅,唯有多學多練,浩如煙海的古代墨香,繁星閃爍的名人先賢,都是他的老師。在戎馬倥傯的歲月裏,他秉承了先賢的堅毅精神,孜孜不倦地進入曆史的深處探掘其內在的氣韻,無日不以先賢的意誌品質,鍛煉筋骨,鍛煉魄力,更鍛煉字的氣勢。因而,他的書法一如兵法,一如統帥布陣、擊鼓催征,無不展現出一種“戰鬥”氣息,透露出陽剛雄健之美。
在記者站,王將軍自豪地講述了他替百姓寫春聯的事。在衛輝市太公泉工作期間,每逢春節,總有許多百姓慕名而來,點名要“王太順同誌”給自家寫春聯,於是便產生了這樣一幅奇特的景觀,新年伊始,家家戶戶都張貼著“王太順同誌的墨寶”。別小看那一幅幅春聯,那紅紅火火中透露的無不是豪邁的軍魂之氣、軍勢之氣、軍戎之氣,無不顯露著將軍的瀟灑奔放、剛健清新和厚重質樸。對待每一幅春聯,王將軍必聚力凝神,絕不敷衍應付,百姓托付的事情必全力而為之。他的書法在每一幅春聯中都不失形體、不失筆法、不失神韻,或雄強勁健,或莊嚴凝重,或和諧自然。從將軍欣然而充滿豪氣的口述中,筆者深深地感觸到王將軍對生活的熱愛,對人民的熱愛,對書法的熱愛,正是因為長期的在生活中深入人民了解群眾,使王太順將軍逐漸形成了渾厚大氣、剛柔並濟且平易近人的書法風格。
賞王太順將軍書法,給人最大的感受就是不俗氣、有正氣,三尺長卷仿佛鋪滿戰士的錚錚鐵骨,筆墨之間猶如浸滿中原大地的親切柔情。細細品鑒,王將軍的書法結構嚴謹,行線流暢,情感率真,氣韻優雅,一筆一劃都沉澱著生活的積累,透露著他戎馬一生又植根百姓的拳拳深情。
書法——融入人生的感悟
王太順將軍字出蘭亭、聖教兩序,又融入了深刻的人生感悟。提及何以醉心於書法,王將軍總結了四點原因:傳承文化,陶冶情操,強身健體和更新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