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曉煒
大約是故鄉的冬季總是煙雨蒙蒙,所以無論旅行到何地,隻要出現這樣的景物,我總是不由自主地回想兒時在重慶的時光。
煙雨蒙蒙,坐在倫敦西北郊的辦公室裏,看著小雨淅淅瀝瀝地打在拚花的玻璃窗上,沙沙地作響。屋外的草地過雨後更加青翠,一層薄霧時隱時現地慢慢地從草地上升騰飄動,把花園中的水法、遊廊遮蓋、隱去,仿佛周邊的景物都凝固了,一切如此朦朧,安詳。白色大理石上的吊鍾滴滴答答不倦地行走著,深褐色的牆圍子在橙黃的壁燈照映下,古意盎然,一切如此寧靜安詳,不斷地提醒我這座英倫百年建築昔日的輝煌與榮耀。
潮濕的空氣溜進我的鼻腔,我緊緊地抓住這一瞬間景物的相似給我的靈光,好像是嬰孩尋找母親溫暖的懷抱,又好像去擁抱記憶深處最幸福的一刻,一種既熟悉又遙遠的人生記錄。霧雨蒙蒙,把我帶回了春節時節重慶的故鄉。
孩童對於春節的記憶來自舌頭。每到春節這個重要年節,外公外婆、爺爺奶奶,還有父母都會提前幾個月開始準備大年三十的家宴,為了一家的團聚忙碌著,準備著。鹹肉做好了,香腸做好了,風雞、醬肉在屋外的窗簷下排成了行,白白的湯圓麵、黑乎乎的豬油黑芝麻湯圓心、紅紅的胡蘿卜什錦素菜慢慢地擺滿灶台,媽媽做的鹵肉、鹵雞蛋在冬日的陽光下冒著熱氣,散發著濃香。幸福不就是一家人團團圓圓在一起吃一頓飯嗎?中國農業社會的這個傳統讓遠方的遊子有了歸屬,讓孩子有了可以避風的港灣。年夜飯呀,成為凝聚一個家庭、親情的儀式,鍛造了中國的人文之魂。
孩童對春節的記憶來自聲音。睡覺前,爸爸媽媽在床邊低聲商量年飯的竊竊私語,商量給孩子壓歲錢、給老人做新衣服的討論,就像一聲聲的號角,昭告這一年中最重要時刻的臨近。性急孩子不斷炸響的鞭炮,把孩子的心牽到屋外。灶台上奶奶責備父親做飯時的疏漏,指點做飯的訣竅,混合著父親的應答和鐵鍋與鍋鏟的碰撞聲,編織著幸福的節日序曲。
孩子對春節的記憶來自家人親情的表露。拿著老人給你的壓歲錢,聽著爺爺奶奶撫摸著你的頭,說著對來年的祝福,看著父母們一洗往日的緊張和忙碌,招呼日常不太走動的親戚朋友的到訪,幸福感無聲無息地充滿了心間。兒時並不太理解為什麼要磕頭,但是壓歲錢的誘惑還是遵從了老理兒,直到多年以後問起父母,才知道這種儀式對中國傳統長幼有序的詮釋和不斷重複。
春節,一個億萬中國人魂牽夢繞的節日,一個維係中國家庭的傳統禮儀,隻要地球上還有中國人這個宗族,這個古老的傳統還將世世代代地傳承下去,不斷地被中國人重複下去,發揚光大。
(原載2013年1月31日《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