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靜
2012年8月,我作為中國駐日本大使館文化參讚前往長崎出席“地上的天空——故宮博物院展”開幕式活動之後,駐長崎總領事邀請我遊覽市容,並詳細向我介紹長崎市民歡度中國春節的盛況。
長崎與上海相隔800公裏,自古以來就是連接中國與日本的橋梁。由於曆史原因,無論是衣食住行,還是日常生活,這裏都保留有濃厚的中國氣息。日本的遣隋使、遣唐使和留學僧從這裏起航前往中國,宋、明、清時期,我國的福建、浙江等沿海省份大批商人到日本經商,他們在這裏創建了唐人街。現在長崎人的風俗習慣、飲食文化及節日慶典亦大多源於我國。每逢中國農曆春節,長崎市街、眼鏡橋兩岸張燈結彩、遊龍舞獅,知事、市長乃至普通市民達上百萬人年複一年地與當地華人共同歡度中國傳統節日。
漫步在著名的中華街、孔子廟,不由得使我這個來自孔子故裏、蒙山沂水之畔的山東人想起了兒時在家鄉過春節的種種幸福而又似乎有些遙遠的回憶。
我的家鄉——革命老區沂蒙山區,青山綠水,曆史悠久,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春節前農曆小年開始,各種大小集市車水馬龍,川流不息,道路兩旁擺滿了各種年貨及鞭炮、剪紙、門神,布老虎、紅絨花更是應有盡有。孩子們跑前跑後挑選著自己平日難以得到的各種麵人、糖人、泥塑。作為書聖王羲之的故鄉,現場揮毫書寫對聯更是少不了的。集市上坐攤書寫的老先生各自得意地展現著平日不輕易出手的書法之作,吟詩揮毫,自娛自樂而又為孩子們積蓄了些許壓歲錢。
記得小時候,父母工作忙,無暇為我們兄妹購置鞭炮、糖人和紅絨花,也無暇為我們縫製當地流行的女孩子們穿的絨頭繡花鞋。但是,每年除夕夜五毛錢的壓歲錢是少不了的。
我的父親自1940年進入抗大一分校起, 60餘年一直戰鬥、工作、生活在那裏。我自小喝著沂河水,聽著沂蒙山小調成長。每年的春節,總也纏著母親為自己買上一支紅絨花,或者渴望能穿上一雙外婆親手縫製的絨頭繡花棉鞋,大年初一,穿戴上甭提多高興了。
除夕夜,全家人圍坐在爐火旁包餃子的情景更是令我難以忘懷。“黃河之濱,集合著一群中華民族優秀的子孫……”,這首唱遍黃河兩岸的抗大校歌,是父親每年除夕夜的保留節目;16歲就入黨的沂蒙山“識字班”支前隊長出身的母親則會扭上一段支前擁軍大秧歌,幾歲的我總是跟在母親的身後扭動著。
自我記事以來,除了父母親因工作無法在家和我們一起共度除夕外,我們家的除夕夜幾乎年複一年地在“黃河之濱”的歌聲和沂蒙山大秧歌的舞動中辭舊迎新。一家人歡歡樂樂,其樂融融。
40年前,我走出了沂蒙山。記得父親送我去山東大學日語專業學習時曾對我說,他18歲參加八路軍來到沂蒙山,現今我18歲卻離開沂蒙山去學習日本語了……哈哈……。此後40餘年,我一直從事著對日文化交流工作,雖曾訪問過大部分的都道府縣,但漫步在長崎的中華街、孔子廟,我不禁有找回兒時在蒙山下沂河邊春節趕大集的感覺。
在駐長崎總領館觀看著長崎市民歡度中國春節的錄像片,回家鄉再陪母親過春節,趕大集,兒時的回憶,不時縈繞在我的腦海。
(原載2013年1月31日《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