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斌

童年時代度過的那些春節,在記憶裏是色彩斑斕的。雖說很難從中翻揀出一兩件令人印象很深的事兒,但回憶起兒時生活,最快樂的時光總是莫過於春節。

春節對於年少的我而言,意味著一年中最熱鬧時刻的來臨,好像總有許多新鮮事兒等我去發現,有許多幸福美好時光等著我去體驗。而最讓人激動的就是除夕夜了,新年將至未至,令人激動不安,充滿期待。除夕又是一家人團聚的時刻,雖說平時一家人也常在一起,但除夕夜一家人圍坐一桌吃年夜飯,邊說笑邊聽爆竹聲聲的融融氛圍是其他任何時候不能比的。依照我們老家的習俗,年夜飯少不了吃湯圓。湯圓寓意團圓,後來離開家鄉北上才知道除夕夜還有吃餃子的習俗。那時沒有春晚,甚至連電視也沒有,卻絲毫覺不出單調乏味,因為飯桌上總有敘不完的話題,經常到深夜才散。不知何時起,春晚逐漸占據了除夕夜的中心,反倒讓重親情、享溫情的節日氛圍減淡了許多。

大年初一在鞭炮聲中醒來,嗅著帶著幾分寒氣夾雜著鞭炮味的空氣,望著窗戶外淡淡的陽光,總會禁不住問自己,新的一年真的來了嗎?我就這樣進入到新的一年了嗎?母親總會在我剛睜開眼睛還沒來得及張口說話的那一刻,及時過來往我嘴裏塞進一粒紅棗。按照她的說法,小孩在新年第一天先吃點甜的,長大後嘴巴甜。可是這說法在我身上似乎沒有應驗,我從小嘴巴就不甜,長大後也沒見有什麼進步。或許,沒吃那些棗的話,情況會更糟。然後這一整天我們這些孩子不得說任何不吉利的話,否則大人會威脅拿手紙擦我們的嘴。不過,這種事情從來沒在我身上發生過。

春節期間總有很多好玩的事兒,對於兒時的我來說,最讓人手癢的莫過於放鞭炮。那時的鞭炮很簡單,隻有掛鞭和二踢腳。盡管簡單,小朋友們總能想出些個花樣來,譬如把二踢腳抓在手裏放第一響,然後將它使勁扔到空中,玩得瀟灑自如。此外,我們會去放過鞭炮的場地撿沒有炸響的鞭炮,稍加修整再放。這是個危險活兒,因為這種沒放響的鞭炮往往隻剩下很短的撚子,點燃它需要膽量和技巧,有的在點燃瞬間就炸開,震得人耳膜發麻。對於那些已經見不到撚子的鞭炮,我們也想辦法加以利用。有一年大年初三,為了教訓班裏經常欺負人的大牛,我和堂哥一起把那些廢鞭炮裏的*掏出來,攢夠一定數量,做了個小*包,插上根從工地上撿來的*,然後用塑料紙封好。我們悄悄去河邊,見四周無人,便將*包塞進大牛家的漁船下麵。然後將*點燃,迅速跑開,眼瞅著*嗞嗞冒著煙,不一會兒,隨著一聲悶響,水裏翻起一個小浪花,漁船紋絲未動,毫發無損,甚至連炸暈的魚或蝦都沒見一隻,心裏不禁有些失落。後來不知怎麼走漏了風聲,被大牛的家長告了一狀,自然免不了挨頓揍。現在的大牛已是某房地產公司的老總,再也尋不見當年頑劣的影子,但每次與他小聚時都離不開敘舊的話題,那條漂在家鄉河麵上的漁船仿佛也定格在了記憶的相框裏。

過年的時候總是希望每一天都能過得很長很長,因為,在這些天裏,不需要去上學,也沒有作業要做,有的隻是一份新鮮興奮的心情。然而,事與願違,春節的那些天總是過得飛快,才過了初五,轉眼就到了元宵節,過完元宵節,春節便在指縫中匆匆溜走了。於是,又開始了漫長的一年的等待。

因為等待,因為伴隨著對美好未來的憧憬,記憶裏的春節,永遠與快樂和希望同行。

(原載2013年2月18日《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