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淩霄
2011年12月2日,周五,晴。
上午身體略有不適,下午好轉,即請山西靜樂縣(別稱“鵝城”)文化館長陪我去見一位早想拜會的民間剪紙藝人——孟仙鳳。館長帶我在老縣城七轉八轉到了一片平房區,那房子看樣子有年頭了,一問果然,這裏原先是縣政府的辦公地,建於20世紀60年代,政府搬遷後成為民宅。聽館長介紹,孟今年58歲,丈夫去年去世,兒女也都成家離開鵝城或分開單過,老人目前獨自生活。進了孟家,雖是平房,但明窗淨幾,爐子火旺,再看四壁,書畫滿牆,一看便知主人是有雅趣之人。再看老孟,著裝幹淨素雅,微笑恬靜,絕不是我先前以為的農村老太。老孟知我來意後把自己的剪紙作品拿來讓我欣賞。我不懂剪紙藝術,但是再不靈的眼神兒也能看出老太太剪得好啊!她可以剪各種題材,花卉、蟲鳥、人物、風景。看得出老人對自己的花卉剪紙尤其得意,因為此前都是默默地看我欣賞,隻有在我翻看到花卉剪紙部分的時候才多介紹了幾句。
我初到此地時,已經聽說2000年*曾將鵝城命名為中國民俗文化(剪紙)之鄉。說實話,多年前我對剪紙並不感冒,主要是覺得不就是窗花嗎,農村裏多了去了,都是農村老太太幹的營生。也就這幾年隨著看的剪紙多起來,對這門民間手藝的了解也多了一些,才逐漸改變了怠慢的態度。我也想當然地認為,國家如此重視非遺,剪紙藝人們的日子肯定過得不錯。但是,直到今天我近距離接觸到真實的鄉土剪紙藝人並目睹了她的艱難境遇才明白那不過是我天真的想象。
老孟的手藝是跟姥姥、母親學來的,是典型的家庭傳承。丈夫去世後她就失去了生活來源,基本靠兒女贍養,日子過得困難。老孟是縣裏有名的剪紙藝人,作品在中國美術館展覽過,被故宮博物院收藏過,但是好手藝並沒有為她帶來多少經濟收益。偶爾有人會出100塊買走她的作品,可那是她一剪一剪花3~5天才能做出來的心血啊。老孟的手藝極傳統,不願用刻刀,全憑一把小剪刀,費工費時,但作品處處透著“真”字。老孟為人低調、人緣特好,不會宣傳更不會包裝,是被我們大發展大繁榮的文化產業遺忘了的民間藝術家。老孟說,她老了,不再指望剪紙給她帶來錢財,隻是可惜這門手藝,沒人願意學了,因為年輕人不再願意吃苦,也不能耐住寂寞了。
在來鵝城的上任會上,縣委書記給我一個任務,即力爭讓鵝城剪紙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但是,讓寂寞的藝術不再孤獨,讓無名的藝人不再清苦,我認為這與申遺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