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今天仍在運營的老式有軌電車。
同很多人一樣,我對有軌電車的最初印象,來自講述老上海風花雪月的故事片:身著旗袍、腕挎手袋的婀娜女郎,頭頂禮帽、口含雪茄的翩翩紳士,承載著曆史文化的老街與建築,當然還有穿梭於街巷中的“鐺鐺車”。
在維也納的日子裏,倘若不趕時間,我有時就不開車——從使館出門向右轉,穿過幾條小街,正對著美景宮花園的就是71路有軌電車站。天氣晴好的時候,陽光透過樹蔭在站台上投下斑駁的影子,等待一列紅白相間的老式列車沿著軌道滑行而來,恍然間有種時光倒流的錯覺。
在歐洲,像我一樣擁有“有軌電車情結”的人並不少。相比其他交通方式,有軌電車成本低廉、實用性強、平穩安全、節能環保;乘客還能在趕路的同時欣賞沿途景色、領略城市風情,是很多人出行的首選。可以說,有軌電車早已成為歐洲城市獨特的文化細節,體現著歐洲人的生活態度與品質。
說到維也納,一座在“世界最宜居城市”評選中始終名列前茅的首都,就不得不提它在市政建設和規劃方麵的成熟與穩健——維也納擁有一張四通八達的公共交通網絡,由5條地鐵線路、28條有軌電車線路、43路日間公交車以及19路夜班公交車構成。據說,無論你身處城市的哪個角落,以你為中心、500米為半徑畫圓圈,一定能夠找到一個公交站點。目前,維也納的有軌電車線路總長達到214.8千米,772部列車穿行於城市間,年載客量約為兩億人次。其規模僅次於墨爾本、聖彼得堡、柏林和莫斯科,位居世界第五。
維也納軌道交通的“老祖先”,要算1840至1842年間短暫運行的馬拉軌道車。但其真正意義上的起源和前身,則是1865年誕生於柏林的由馬匹牽引的有軌列車。同年,維也納第一條“有軌馬車”線路建成,成為城市發展史上的一座重要裏程碑。19世紀60年代,“維也納軌道公司”成立,並在隨後完成了城市軌道交通網絡的大部分工程。
1883年,第一條蒸汽機車線路在維也納開通。此後幾年,多條線路延伸和擴展至維也納的全部23個區,蒸汽機車源源不斷地投入使用。1897年,電氣機車粉墨登場,與馬車和蒸汽車相比,它有著噪音低、異味小的優勢,因此很快後來居上。1903年,馬拉軌道車在告別儀式中功成身退。1922年,蒸汽機車也宣布正式退出曆史舞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維也納的軌道交通發展陷於停滯狀態。而在二戰期間,有軌電車網絡的建設則達到頂峰,躍升為城市交通的不二選擇,也為市民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崗位。
1944和1945年,盟軍兩次空襲維也納,整個城市遭遇重創。維也納的軌道交通亦不能幸免,大部分機車受損嚴重,有些徹底報廢。二戰結束後,五條有軌電車線路最早恢複通車。但對軌道交通網絡的逐步修複則持續到1950年,一些短途線路被取消。其間,老舊和整修後的車輛仍是城市交通的主力軍。直到1951年,新型有軌電車開始逐步取而代之。
隨著私家車、公共汽車及其他路麵交通工具的普及,歐洲一些國家的有軌電車係統經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在維也納,有軌電車不斷經曆著變化與更迭,通過維護保養和現代化處理,基本的車型和線路大都得以保留,並且日臻完善。今天,維也納市內的有軌電車分為高地台和低地台路麵電車兩大類(即老式和新型電車),每類各有多種型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