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才,
誰還要德?
有些人情事理,非得到了一定的年紀才能明白。有一天我忽然想通,“女子無才便是德”,未必指的是吟詩作賦之類的“文才”,也許是“李家溜溜的大姐,人才溜溜的好呀”的“人才”,這人才包括美貌、身材、眉眼娟靜、聰明伶俐……於是張家溜溜的大哥,溜溜地愛上她。她若沒這人才呢?自然罕人問津。沒有梧桐樹,招不來金鳳凰;狗尾巴草開不開花,狂蜂浪蝶都繞道而行;想不三貞九烈,都難——於是有了德。
公認最有婦德的孟光,對丈夫舉案齊眉,然而她長得黑胖醜陋,三十歲才嫁人。這之前是什麼?一次次的被拒絕、嘲笑、厭棄?可想而知。命運和時光是最冷酷的馴獸師,馴化她,她像不好看品種也不珍貴的土貓,必須更加服從、謙卑、討主子歡心,才有活下來的機會。她還敢不賢惠?她也配?
有了才,無論是人才、文才,還是戴著一大串貝殼項鏈的錢財,都有魅力,就有了不道德的機會。在外,誘惑是蛇隱隱吐信;在內,欲望像爐火熊熊,能承受這內外夾擊、腹背受敵,才能成全道德。
這,未免太難:不世出的白馬王子,不陽痿也不好男風,暖香軟玉在懷,怎能夠不魂動神縈?手握經濟大權的當家人,輕輕一圈就可以把子孫三代的福利謀了,堅持原則還那麼容易?文名四溢、擁有足夠話語權的大作家,在小說裏偶然影射一下敵手,也是常事吧,讓他信守“君子絕交,不出惡聲”,做得到嗎?
因此大部分的道德,未必有我們想象中那麼崇高,很多時候,不過是一種“不得不”。他守身如玉?根本沒人看得上他;他從不貪汙公款?他也得有這機會呀;他一向最服從領導安排?他沒腦子,缺少自我思考的能力。
德與才之間,有時的確有鴻溝。德藝雙馨,早已是一句罵人話——“我光知道年輕一代藝術家都德藝雙馨了,沒想到老一代藝術家更加德藝雙馨。”選擇美、聰慧、錢財,也許就意味著,必須放低對道德的要求。可是反之,太太愛你,僅僅因為她沒有別的機會;員工服從你,隻緣於笨拙愚鈍的盲從——你要嗎?
考驗無處不在,像冬夜的風,不饒過每一個人,而我們,避無可避,必須做出,最艱難的選擇。而有了才,誰還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