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節 從虛擬世界回到現實吧(1 / 2)

網絡像一個巨大的信息庫,也是一個豐富多彩的知識寶藏。但是,隨之而來的一些垃圾也充斥於這個知識庫存之中,這讓辨別意識較弱的青少年受到了很嚴重的毒害,不僅寶貴的青春時光被浪費,也丟棄了學業,這些損失,足以影響青少年的一生。

開始走向社會的青少年,發現這個世界是如此的精彩與充滿誘惑,當然,這些誘惑遠遠有勝於課堂上翻閱的那些枯燥乏味的書本。逃課、棄學、偷竊、打劫等等惡劣行為,都是內心空虛所造成的後果。

作為成年人肯定會想不通:如今的青少年衣食無憂,不用為生計奔波,在這個如花的青春時期,精神生活怎會如此空虛?

空虛心理,是指一個人的精神世界一片空白,當一個人沒有理想,沒有信念,沒有寄托時,那無異於一具行屍走肉。

青少年空虛的心理一般表現為對學習和生活沒有一點興趣,把大部分的時間花在網絡上等。他們談論的不是人生理想和生活,而是衣食住行等物質享受,相互攀比,擺闊氣,有的也講江湖道義。空虛對青少年的危害是突出的,它會讓青少年揮霍掉寶貴的光陰,甚至荒廢學業。

夏令營,一個令上世紀年代青少年心神向往的度假項目,在如今卻遭遇青少年不願參加的尷尬。調查中發現,在放假期間,青少年們寧願選擇網吧去消費,也不願走進“營”。

暑期以來,社會各有關機構都有主辦夏令營的活動,但報名情況卻是冷冷清清。精心設計的夏令營為得不到青少年的歡迎?

有青少年是這樣計劃假期的,我希望能狂玩一段時間遊戲,夏令營很無聊,放假了還參加這種學習性的活動,那不是跟是上學一樣嗎?令人興致索然!

有教育界人士認為,夏令營之所以不受現代青少的歡迎,其重要原因是現代青少年精神的空虛,許多泡網吧的青少年,他們在學校的成績不理想,實現不了其自我價值,也找不到滿足感,必然會感覺生活空虛。而網絡正好滿足了他們的空虛,他們在網絡在找尋自我,迷失自我。

網絡遊戲好玩在哪?若仔細觀察會發現,網絡之所以吸引青少年,事實上是那種長期反複進行重複操作的過程,青少年體驗著這樣的古怪模式:一方麵聊天、玩遊戲吸引著自己投入其中,另一方麵又不惜為此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最終意義在於自己有了目的地操控時間,為了遊戲積分能升級,不厭其煩的一直不停地玩,隻有這樣,他才會感覺到時間是屬於自己的,而自己也是有所為的,讓人有一定的成就感和充實感。而這樣的充實過後呢,離開了網絡又開始感覺精神空虛,生活和學習為什麼會空虛,這完全在於時間無從打發。於是,在漫無目的中青少年就會沉迷於網絡,周而複始的惡性循環著。

青少年為何會空虛

1.錯誤的價值觀的取向。由於受部分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一些青少年對人生的價值觀產生了偏差。“人生苦短幾十年,此時不玩何時玩”、“學有何用”等錯誤的觀念讓不少青少年放棄了對學業的追求,放棄了對理想的憧憬,在沒有精神信仰的情況下,人自然就會感到特別空虛。

2.自我認識不良。一些青少年或是父母離異或是生活條件差,再者或是寄人籬下,由於從小得不到家庭的溫暖,讓他們脆弱的心靈受到傷害,致此,看不到光明的前途,總是自認為低人一等,有著極度的自卑感,於是就會自暴自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