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重塑乳業信任伊利全程質量可追溯係統值得期待(1 / 2)

重塑乳業信任伊利全程質量可追溯係統值得期待

真相

作者:劉回春

“在食品安全事件頻發以及環境問題凸顯的背景下,國產乳品被越來越多的普通民眾所拋棄。一方麵是行業自身出了問題,另一方麵消費信任危機愈演愈烈,這是中國乳業當前麵臨的主要問題。”

這是不久前在呼和浩特召開的乳業發展國際論壇上,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係首席科學家李勝利的鮮明觀點。同時,與會的27個城市官員和國內外企業代表、業內專家也幾乎一致認為,中國乳業亟需重建消費者的信任和信心。

“如果不解決消費者的信任問題,中國乳業永遠沒有出頭之日。”對於中國乳業的發展,知名乳業專家,具有“中國奶業第一炮”的王丁棉言語犀利、一針見血。

失信導致外資搶占中國市場

然而,讓中國乳業難堪的是,不論企業如何努力,嚴把奶源關、嚴格檢測指標、增加檢測項目、提高產品質量,都沒能換回消費者對國外產品的追逐。

消費者對中國乳業的不信任,致使國外乳企趁勢搶占中國市場。國產奶粉市場被外資品牌占去2/3,一向被國內本土企業掌控的液態奶市場也開始被擠入。據報道,日本明治乳業攜酸奶及鮮奶新品強勢回歸中國市場,中國液態奶的龐大市場以及消費者對中國乳業食品安全問題的擔憂都為明治重返中國創造了絕佳條件。近幾年,德國歐德堡、新西蘭安佳、法國金章等外資液態奶品牌陸續登陸中國市場,在一二線城市部分超市以及網絡店鋪開始銷售。國產品牌液態奶在華東、華南地區市場份額開始流失。此次明治液態奶“趁虛而入”,中國企業應提早應對。

伊利並不諱言當下麵臨的處境,坦言乳業信心恢複是一個需要時間維度來完成的任務。“中國乳業現有的生產鏈條長,不可控因素多,從養殖、防疫、擠奶、儲存、運輸到生產,每個環節都可能存在安全風險,必須推動產業鏈條的轉型升級。”

產業鏈條需要怎樣的轉型升級?如何重塑消費者的信任?重塑信任的關鍵環節是什麼?

有效的質量追溯法規

才能讓消費者信服

中國乳業經曆了高速增長期,曾經“每天一杯奶,強壯中國人”的豪言壯語也使一些品牌帶動了消費,建立了一個迅速膨脹的消費市場。消費市場的迅速膨脹為中國乳業帶來了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食品安全卻沒有得到進一步的保障。

“我不選擇國產奶粉,考慮的更多的不是價格方麵,主要還是食品安全問題。”內蒙古的礦老板王強(化名)直截了當地告訴《中國質量萬裏行》記者,“中國乳業一味地追求市場,追求利潤,忽視消費者的健康,食品安全接二連三出現問題,為了安全考慮,迫使我們不得不放棄國產奶粉,去購買國外奶粉。”

“中國缺乏必要有力的法律法規追溯體製,產品出現問題了,首先聽到的不是追蹤溯源,不是第一時間的產品召回,更多的是拖延和進行危機公關。”“中國乳業根本沒把消費者的安全放在第一位,為了保護一時的品牌形象,甚至掩蓋事實真相,其實換來的卻是消費者心中對這一品牌的放棄。”

“選擇國外奶粉,也不僅僅是品牌,其實更多的是國外對食品安全嚴格的法律法規和誠信製度建設。好多發達國家都對食品安全有嚴格的全程追溯製度,否則不能上市銷售。”王強說。

《中國質量萬裏行》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王強對中國乳業的看法及對外國奶粉的選擇,具有中國消費者的普遍性。不僅如此,中國乳業重塑消費者的信任,靠企業家談良心、企業的社會責任和行業自律,還不能換回消費者的心。消費者期待的是信息的透明、知情,重塑信任更快的辦法是產品在法律法規約束下的產品質量安全全程追溯製度。

奶源依舊是關鍵

從“得奶源者的天下”到“得優質奶源者的天下”,奶源始終是中國乳業爭奪的焦點。為了獲得更多奶源供應,農戶散養在過去的很長時間是中國主流的奶牛養殖模式,三聚氰胺事件後,開始實行一站式擠奶,由奶站統一擠奶並收購。

在乳業發展國際論壇上,與會人士認為,中國乳業接二連三出現問題,大多跟奶源有關,優質奶源的匱乏,造成中國乳業發展的短板。散養模式和小型奶站由於監管難,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奶牛養殖戶往往資金短缺,再加上追求當前的利潤來維持生產,根本沒錢投資去改善養殖環境及生產出高質量的原奶。國家修訂後的原奶收購標準,被譽為“全球最低標準”,又沒有從製度上保障原奶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