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發揮“微力量” 傳播真善美(1 / 3)

發揮“微力量” 傳播真善美

媒介批評

作者:杜燕文,彭暢

摘 要:微博的蓬勃興起,為廣播電視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大大拓展了廣播電視的生存和發展空間。但微博是一把“雙刃劍”,節目主持人使用微博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節目主持人應掌握正確掌握使用微博的策略,發揮“微力量”,傳播真善美。

關鍵詞:節目主持人;微博;問題;對策;真善美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8-0057-02

作為新媒體的微博,在中國出現才短短三年時間注冊用戶數已超過5億,日活躍用戶數達到4620萬,說明微博之深入人心,我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清楚感受到微博的存在和影響。微博的出現為廣播電視與新媒體進一步融合提供了載體和契機,廣播電視與微博融合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

一、節目主持人使用微博存在的問題及危害性

作為一種新的媒體形式,微博在給傳統廣播電視的發展增添了新的活力、注入正能量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負能量”。雖然現在各大微博網站都采用實名認證製度,但多數人還是匿名的,微博依然是個複雜的信息和觀點江湖,其間真相與謠言混雜,正向能量與負向能量相糾結, 這正是節目主持人在微博時代所麵臨的一個新挑戰。節目主持人在使用微博時容易出現以下幾方麵問題。

1.真假難辨。每個人都可以隨時隨地成為微博信息的發現者、發布者、接收者和評論者,但這種自媒體、碎片化的信息傳播方式也極易成為虛假新聞的土壤。如2012年4月9日上午11時,中央電視台《晚間新聞》主持人趙普發出微博稱,“轉發來自調查記者短信:不要吃老酸奶(固體形態)和果凍,尤其是孩子,內幕很可怕,不細說。”微博隨即被頻繁轉發,引發了社會各界對明膠與食品安全的關注。但隨後大家就了解到,趙普的這條微博中所涉及的信息並沒有經過查實,僅僅是其在席間從其他同事聊天中聽聞的。有的節目主持人慣於采取“拿來主義”態度,對信息不加求證調查就直接在微博發布,以致接二連三被“烏龍”,讓節目主持人及媒體的公信力、權威性受到嚴重損害。

2.善惡混淆。與傳統廣播電視節目內容需經審核相比,微博內容的組織權、選擇權歸屬主持人,信息完全由主持人主導,容易導致一些不當言論得以發布、傳播。個別節目主持人在微博上發表評論太過主觀隨意,甚至善惡不分。如2012年10月25日,在浙江溫嶺虐童幼師多次將學生倒插垃圾桶虐待一事曝光後,江蘇交通廣播節目主持人大鵬在微博上發表評論:“我選擇支持老師!現在的父母隻養不教從小嬌縱。孩子沒教養,頑劣成性。欠揍!不打不成材!既然父母舍不得打,就讓教師代行職責吧!”此微博一出即遭到眾網友“圍攻”:“這等腦殘還居然坐在麥克風前當主持,真是滑稽!”;“好歹也算公眾人物,居然公開為針對幼兒的暴力叫好”。雖然大鵬隨即將它刪除,並發布微博道歉,但由於微博特有的關注、轉發和即時搜索等功能具有“裂變”式的傳播效應使信息形成強擴散,任何人都不可能把所有人的微博刪掉,一旦說錯話,對主持人及媒體聲譽造成的負麵社會影響已無法挽回。

3.美醜混雜。微博的草根性賦予大眾自由發言的權利,而網絡本身的匿名性,可能促使微博用戶將這種權利發揮到極致,從而導致大量情緒化、非理性內容充斥微博,也存在一些不文明現象,如對他人的謾罵、人身攻擊性言論和使用汙言穢語妄加評論等。另外,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在一些人中還有市場,諸如“寧可在寶馬上哭,也不願在自行車上笑”事件。有的主持人不經過濾就盲目跟帖、轉發,這樣的新聞固然很吸引眼球,但過度的負麵炒作會帶來負作用,使人們的價值取向和審美意識發生混亂,嚴重扭曲了輿論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