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論地方電視品牌欄目的打造(1 / 2)

淺論地方電視品牌欄目的打造

傳媒實務

作者:戴燦疆

摘 要:在信息時代,電視欄目要捕捉觀眾的注意力,就必須關注現代人的意願、傾向和需求。這就要求電視欄目要不斷創新以適應各種需求。本文從如何打造民生新聞欄目、方言欄目、經濟節目品牌、文化節目品牌等方麵指出地方電視台在麵對強勢媒體的打壓的尷尬處境中,隻要充分認識當地優勢文化資源,注重節目的科學定位、突出地方特色、樹立品牌意識,精心打造節目、進行品牌化製作與宣傳,一定能夠走出一條真正屬於自己的路子。

關鍵詞:本土化特色;節目互動性;百姓生活化

中圖分類號:G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8-0121-02

信息時代,觀眾的注意力是不以外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它表達的是人的興趣、愛好、願望、關心等,屬於個人潛在意識傾向,因此,電視欄目要捕捉觀眾的注意力,就必須關注現代人的意願、傾向和需求。這就要求電視欄目要不斷創新以適應各種需求,那麼電視欄目的創新究竟應該從哪幾方麵入手才更具有特色,更具有市場競爭力呢?

一、打造民生新聞欄目

著名電視策劃人張錦力先生認為“人發明電視的第一需求是傳播信息。”這種觀念已得到更多的認可。既然是傳播信息,那信息的接受者就至關重要了,失去了受眾,等於失去了信息的來源和使用者,信息傳播也毫無意義了。因此,電視新聞貼近受眾,向平民化回歸,也就成為必然了。

民生新聞就是以民眾的日常生活為主要內容,以民眾的人生訴求為基本出發點,以民眾生存狀況為關注焦點,以民眾視角表現民主價值和人文關懷的理念,以民眾的生存空間開拓資源的新概念新聞。它的基本特點是“短、平、快”。作為一種關注百姓的新聞,它要求能夠貼近群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要賦予普通群眾更多的話語權,能夠真實反映人民群眾的想法和要求。如每到金秋時節,很多寒門學子手捧高校錄取通知書,憂心如焚、愁眉不展,因為家庭貧困阻斷了他們繼續求學的成才之路。這些貧困學子中,有的是單親家庭,有的家人長期患病,有的家庭收入微薄難以支付他們的上學費用……盡管各有各的不幸,卻這些學生都有一個共同的期盼,希望自己與其他同學一樣,繼續在大學的殿堂裏深造,學好知識和本領,將來報效社會。因此為激勵家庭困難的學生奮發圖強,積極進取,確保他們順利完成學業,我台每年都會開展“共同托起他們的理想——金秋助學”行動,通過我們的鏡頭,一批又一批的貧困學子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很多市民紛紛打進熱線電話,確定自己要資助的對象,正是因為有了愛心人士的慷慨解囊,不少貧困學子的夢想才得以實現。

電視節目工作者在做民生新聞時一定要在媒體導向方麵多下功夫,以公共利益為立足點,要虛心地聽取社會多方的聲音,在選題方麵多關注社會大眾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為這些問題與公民息息相關,很容易產生共鳴,因此公民會很自然的加入到公共討論當中,這樣一來,新聞節目的互動性和主動性的優勢就大大發揮出來了。對於政府在民生政策等方麵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二、打造方言節目

近年來,各地電視台都推出了方言電視節目,由於此類節目極富地方色彩,且大多反映人們熟知的身邊的人和事,觀眾看起來很親切,易於接受,從而為此類節目的誕生、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作為一種近幾年成長起來的電視特色節目,方言節目出現的迎合了新時代傳媒發展小眾化、本土化的態勢,所以,它的產生與發展有一定的必然性。

“將方言引入電視節目所帶來的直接優勢就是能夠彙聚本土受眾,吸引本地受眾的注意力,從而提高節目的收視率。”例如我台的《南安講古》作為一檔方言節目,使用閩南語播出,直接拉近了與本土受眾的距離,使觀眾有一種心理上和文化上的親近感,自然而然產生一種文化認同,這就為《南安講古》欄目培養了一批穩定的受眾群。此外,《南安講古》所講”的大多是本地的“古”,是人們所熟知的身邊的事情,在地域上有一種接近性,播出的內容就更加為人們所關注。通過方言本身的凝聚力和內容上的接近性,使得方言電視從誕生起便受到了人們的關注,在傳媒競爭如此激烈的形勢下能夠占有一席之地。

三、打造經濟節目品牌

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民眾關注起了財經、投資理財,他們急需從電視、網絡等媒體獲取最新、最確切的經濟信息,以期對自己的經濟生活提供權威的指導,因此,各地市台打造富有特色的經濟節目是大勢所趨。從中央到地方電視台都紛紛開設了經濟頻道,加之多媒體的衝擊,經濟類節目的競爭也日趨激烈。在夾縫中生存的地方電視台該怎樣做好經濟類節目並形成自己的品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