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別掉進成本“怪圈”(2 / 2)

Boardzone.com是一家位於加拿大多倫多的網上雪橇訂做公司,它希望將其業務擴大到美國,但它卻花費了很多時間和金錢在加拿大準備訂單、處理海關事務和支付雪橇的國際運費。最終,該公司決定利用UPS網絡,讓UPS來管理海關清關,並將庫存產品存放於UPS在美國的倉庫中。這樣一旦UPS收到訂單,就按照UPS在美國國內的運費標準將雪橇運到Boardzone.com的美國客戶手中。這樣一來,Boardzone.com公司削減了整個運輸過程的成本和海關清關費用。

物流提供商與客戶共降成本

麥肯錫的研究發現:物流企業的經濟效益不佳,在很大程度上可歸咎於有缺陷的合同關係。客戶提出非常詳盡的要求,常常將供應鏈的零散片段分包給不同的第三方物流商,責任的分割使他們不能優化運營,從而令他們無法發揮自身特色。

另一個問題是,物流運營商普遍發現,即使本公司表現良好也很難獲利:一份物流合同通常為期三到五年,在合同期末,客戶往往會對物流運營商的表現提出更為嚴格的要求。此外,合同的續約率低至40%,盡管隻有部分原因是客戶對服務質量不滿,但這意味著第三方物流商可能陷入倉儲能力過剩和貨運采購開支龐大的艱難境地。而且,由於合同中充斥著各種特殊要求,第三方物流商很難享受規模經濟的好處。例如,他們不能安裝為多客戶合同而開發和改進的、具有行業最佳水準的 IT 係統,而常常必須安裝昂貴的定製化係統或建立與既有物流係統的鏈接,這樣一來,所產生的規模經濟效應就十分有限。

這種基於一個個合同的物流提供方案也有損物流企業的運營。因為忙於應付一個接一個的客戶,第三方物流商往往無法衡量和確定最佳做法,反而要不斷將其運營模式推倒重來。由於缺乏標準,在許多物流企業的相同產業部門中,甚至是在同一國家內,相似業務操作的效率差異竟達到50%至75%,而這種情況並不少見。此外,物流行業的單一合同模式也意味著物流提供商的業務開發人員總是忙於解決各種問題,而非深入研究客戶和建立相互信任。

物流提供商渴望與客戶建立一種更為平等的關係,而不是僅僅被客戶當作其內部物流運營的低成本替代品,一位國內大型物流公司總經理告訴記者:“為實現這個目標,每年我們要:第一,和客戶共同討論,哪些流程應該改進。可以仔細看,在流程中浪費的錢比比皆是,所以流程要更新和改進。第二,哪些技術應該改進和更新。通用的招標方式有很大問題,應該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中國第三方物流企業

第一是傳統倉儲、運輸企業經過改造轉型而來的占主導地位,占據較大市場份額。中遠國際貨運公司、中國對外貿易運輸(集團)總公司(簡稱中外運)、中國儲運總公司等,憑借原有的物流業務基礎和在市場、經營網絡、設施、企業規模等方麵的優勢,不斷拓展和延伸其他物流服務,向現代物流企業逐步轉化。

第二是新創辦的國有或國有控股的新型物流企業。它們是現代企業改革的產物,管理機製比較完善,發展比較快。例如,中海物流公司成立於1993年11月,從倉儲開始發展物流業務,現發展成能為國際大型知名跨國公司提供包括倉儲、運輸、配送、報關等多功能物流服務的第三方物流企業。

第三是外資和港資物流企業。它們一方麵為原有客戶——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提供延伸服務,另一方麵用它們的經營理念、經營模式和優質服務吸引中國企業,逐漸向中國物流市場滲透,如丹麥有利物流公司主要為馬士基船運公司及其貨主企業提供物流服務,深圳的日本近鐵物流公司主要為日本在華的企業服務。

第四是民營物流企業。它們由於機製靈活、管理成本低等特點,發展迅速,是我國物流行業中最具朝氣的第三方物流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