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龍元年(705)正月二十二日,張柬之等人啟動了政變。一聲令下,大家兵分四路,第一路由張柬之和崔玄曄率領部分禁軍將士占領玄武門,控製人宮通道;第二路由李多柞率領部分禁軍將士去東宮迎接太子,把太子接到玄武門來號令天下,然後兩路兵馬彙合,直逼皇宮,誅殺二張,逼武則天退位;第三路由太平公主策反好的那些宮女在宮裏做內應,隨時通報宮中的情況;第四路由相王李旦和他的司馬袁恕己率領南衙衛兵控製朝廷,穩定京師秩序。整個計劃是周全的,但事到臨頭還是出了兩個岔子,差點讓政變毀於一旦。
第一個岔子出現在太子李顯身上。李多祚帶領禁軍將士來到東宮門前迎接太子前往玄武門,但此時太子李顯忽然害怕了,不出來。太子不出來,此次行動不就成了謀反了嗎?那怎麼行!於是,太子的女婿、一個叫王同皎的禁軍將領就進去勸說太子,大道理講了,小道理也說了,但太子就是不動。其實,大小道理他都懂,之所以不出來,就是因為害怕,他母親的手段他是領教過的,一旦失敗,將死無葬身之地。他還搬出一套理由:做人要有孝心,誅殺二張沒有錯,可是,現在母親臥病在床,把她老人家嚇著了怎麼辦?還是從長計議為是。事情都到了這個份兒上,還要從長計議,您再計議,大家都得完蛋。這時,一個叫李湛的將領急了,他在外麵嚷道:“太子殿下,我等不顧身家性命來保衛您,您非要把我等置於死地嗎?您不去也行,請您自己跟手下的弟兄們解釋吧,我是沒有辦法跟他們解釋了。”李湛這話明顯是在威脅,這麼多人的性命都跟你綁在一條船上,你不去,讓大家都等死呀!反正是死,你要是不去,那弟兄們隻好把氣撒在你身上了。李顯不是傻子,如此充滿火藥味的話意味著什麼,他比誰都清楚。沒有辦法,一聲長歎之後,他終於鼓起勇氣走出來,騎上了那匹早已為他準備好的高頭大馬,在眾將士的簇擁下前往玄武門。
在太子出岔子的同時,玄武門這兒也遇到了麻煩。張柬之和崔玄曄帶著部分禦林士兵來到玄武門,被殿中監田歸道擋住了去路,他帶領著千騎士兵攔在那兒,不讓過去。原來,足智多謀的張柬之還是忽略了一個問題:駐守玄武門的確實是左右禦林軍,但是在此之外還有一支人馬,那就是千騎。千騎雖然也屬於左右禦林軍的編製,但它的將領是由皇帝親自任命,實際上,它隻是掛靠左右禦林軍,兩者沒有從屬關係,這樣一來,左右禦林軍將軍就管不著它。皇帝的意思很明顯,就是讓禁軍內部互相牽製。張柬之天真地認為千騎掛靠禦林軍,就應該聽禦林軍將軍的話。但田歸道不吃這一套,張柬之趕緊做工作,說他們是奉太子之命進宮清除小人,希望田歸道率領千騎一起參加行動,但田歸道堅決不幹,雙方僵持不下。正在這時,太子趕到,田歸道見了太子,頓時沒了底氣,太子是儲君,是未來的皇上,他得罪不起。於是,田歸道讓步了,他說:“我可以讓你們進去,但我的兵不能跟著你們走。”雙方就此達成妥協。
太子和張柬之等人率眾從玄武門迅速奔向武則天的寢宮——迎仙宮。武則天散布在外的一些眼線看到這副情形,心知情勢不妙,趕緊往裏跑,想去給武則天報信,但寢宮裏那些被太平公主策反了的宮女早已守候在門口,報信的人還沒有進入宮門,就被一刀捅死,宮裏沒有人知道外麵發生了什麼。太子和張柬之等人到了迎仙宮,直奔宮裏,此時張昌宗、張易之兄弟正在睡覺,忽然聽到外麵有動靜,知道不妙,趕緊披衣起床逃跑,剛出門就被士兵殺死在外廊下。
誅殺二張兄弟後,張柬之等人帶兵進人武則天的寢殿——長生殿。
武則天被驚醒了,她抬起頭來一看,眼前一片刀光劍影,當即問道:“誰在興兵作亂?”她的語氣很鎮定,沒有一絲驚慌。張柬之躬身施禮:“啟奏陛下,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謀反,臣等奉太子之令誅之,恐不慎走漏風聲,故事先沒有通報陛下,臣等擅闖宮禁,罪該萬死!”武則天心裏全明白了,這個老頭子雖然口稱罪該萬死,口氣卻很強硬,沒有一點兒領死的意思。她沒有理睞他,轉過臉對太子李顯說:“原來是你派兵殺人呀,好啦,現在二張已經伏誅,你回東宮去吧!”武則天的口氣依然鎮定,語氣毋庸置疑,太子李顯聽後,嚇得兩腿發軟,轉身真要往回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