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兩漢婦女社會地位(1 / 2)

論兩漢婦女社會地位

曆史哲學

作者:李婷婷

摘要:漢代的婦女地位並不是如後代所說的“男尊女卑”。兩漢時代的婦女地位曾一度高於男子,從史籍、社會地位和生活各方麵都有所反映。出現這一現象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是密不可分的。當時的婦女所從事的紡織活動對社會有著重要的貢獻,同時,她們也是家庭生活和生產勞動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並且頻頻參與著多種社會活動。給我們也帶來了一定的啟示。

關鍵詞:兩漢婦女、紡織、家庭、勞務 、社會經濟活動

“男尊女卑”的思想一直是中國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一個組成部分,對數代中國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使得多數人都認為中國自古以來都是這樣。但在翻查資料時,我們發現在中國唐宋時期,女子的地位與男子無異。甚至再往前到秦漢時期,女子的地位還一度比男子高。

先秦兩漢的史籍當中,有很多記載說秦是知母不知父的時代。而西漢建立,劉邦即皇帝位之後,立即“尊王後曰皇後,太子曰皇太子,追尊先媼曰昭靈夫人”,卻沒有封其父太公。次年因家令之言,才“上尊太公曰太上皇”。這種先尊封妻母而後尊封其父的做法讓很多人不可理解,這或許是母係舊俗的遺存影響。但不難看出,在秦漢時期,婦女地位並不低下。

從史籍上看,秦漢婦女的地位較高,尤其是貴族婦女。這一時期出現了很多關於貴族婦女的記載。比如《史記》依皇帝本紀之例立了嗎《呂後本紀》,又專為皇後們立了《外戚世家》,起地位相當於王侯勳爵。《漢書》因之,隻不過因為體例的原因將《外戚世家》改為《外戚列傳》。到《後漢書》》則立《皇後本紀》“以纘西京《外戚》”,使東漢皇後升格為《本紀》而全體提高她們的地位,這點相較於《史記》、《漢書》僅僅為呂後立本紀在觀念上是一個大的轉變,是東漢一些皇後直接參政並留下重大影響的結果。《後漢書》首開《列女傳》之目,對婦女的社會地位的提高及作用給予了很大的肯定。

從社會地位上看,兩漢的貴族婦女也不亞於男子。兩漢曆史記載清楚表明,皇後們再政治上的作用和影響與皇帝們相差無幾,因此,太後幹政在兩漢並不少見,甚至可以說是兩漢政治的一大特色。趙翼在《廿二史劄記》的《漢外戚輔政》、《兩漢外戚之禍》中,備論外戚權勢致禍盛衰,而探究原因,兩漢之所以得輔政柄權之重勢,與皇後所處的社會和政治地位是有密切聯係的。《史記-外戚世家》有記載,漢武帝準備冊立鉤弋夫人的兒子,但害怕鉤弋夫人專權亂政,準備殺掉她。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有呂後專權的前車之鑒,他害怕呂後專權的政治局麵重演。按“主少母壯,女主獨居”,這成為了兩漢皇後臨朝,外戚輔政的重要的客觀原因。從漢初呂後直到東漢臨朝城製諸女主,大都如此。

從生活上來看,秦漢時期婦女並不是男尊女卑中的低下,尤其是大多數貴族婦女,身享特權以至到了生活奢靡的地步。漢代公主經濟收入豐厚,這些收入有的直接來自國家的賦稅,有的直接來自皇帝的賞賜。這就使得公主在婚姻中的地位遠遠尊於其夫,被說成是“使男事女,夫詘於婦,逆陰陽之位。”①從婚姻的解除來看,“七出”中的“淫”是出妻的一個理由,這無疑是在保護男性對女性的占有權。但是,公主的淫亂行為卻不在丈夫的管轄範圍之內。如班始:“尚清河孝王女陰城公主。主順帝之姑,貴驕淫亂,與嬖人居帷中,而召始入,使伏床下。始積怒,永建五年,遂拔刀殺主。帝大怒,腰斬始,同產皆棄市”。②班始在陰城公主的嚴重失德下,也沒有辦法主動提出與公主離婚,而最終導致他犯下了殺主的大罪,甚至牽連多人被誅。除此之外,公主改嫁、再嫁都不受指責。在普通家庭,改嫁、再嫁現象也是存在的。更甚的是,漢公主多不諱私夫。如館陶公主寡居,寵董偃十餘年,武帝不但不見怪,反而呼為“主人翁”。

從上述這些情況中,我們多多少少能看出兩漢時期婦女的社會地位。這一現象的產生有其特定的曆史背景。在母係氏族時期,婦女的生產活動在社會活動中占主導地位,從而決定了她們的社會地位。兩漢時期,我們同樣不能忽略這一因素對婦女地位所造成的影響。兩漢時期,婦女在社會生產中起著巨大的作用,其生產的經濟價值是整個社會所不能忽視的。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