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後說:“大王一言九鼎。”
黃帝說:“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義, 孤王應設‘九德之臣’。”
風後說:“何謂‘九德之臣’?”
黃帝說:“九行者,孝、慈、文、信、言、忠、恭、勇、義,以觀天地,以祠萬靈,亦為九德之臣。”
風後說:“大王置四史以主圖籍,使九行之士以統萬國。 韶令不辟,群臣愛德教者,先列珪玉於蘭蒲席上,然沈榆之香,舂雜實為宵,以沈榆之膠和之為泥以塗地,分別尊卑華戎之位也。”
黃帝說:“這九德之臣即是教養百姓九行,使得男女有別,雌雄有異,上下有分,貴賤平等,強不欺弱,眾不暴寡,人民保命而不夭,歲時熟而不凶,百官正而無私,上下調而無尤,法令明而不暗,輔佐公而不阿,田者不侵畔,漁者不爭隈,道不拾遺,市不豫賈,域廓不關,邑無盜賊,鄙旅之人相讓以財,狗彘吐菽粟於路,而無忿爭之心,讓我華夏成為禮儀之邦。”
眾說:“大王英明!”
黃帝說:“自即日起,以孤王為首,各級官員要躬身親耕,妻室親織,作為天下表率。不望其報,不貪天下之財;不以其智能自貴於人,讓天下共尊之。”
眾說:“遵命!”
華夏部落建立後。
黃帝運用神蓍草來推算曆數,預知未來的節日時辰,順應天地四時的規則,預知陰陽五行的變化,研究生老病死的規律。
黃帝著十六種曆法,三卷兵法,傳陰陽之道。
黃帝指導先人按季節播種,教人馴養六畜,解決了先人的吃飯問題。
黃帝開始蒸穀子做米飯,熬稀飯,並創製做飯的陶器。
黃帝依浮葉飄於水上的道理作了舟船,令化狄作舟車,共鼓配揖行於水上。命豎亥通道路;以濟不通,引重致遠。
黃雍父發明了舂(chong),黃帝接著又令人製作了釜甑,使得百姓可以蒸飯烹粥。
黃帝劃分星度為28宿。以甲乙十天幹紀日,以子醜十二辰來紀月,而六旬為一甲子。
華夏日月精明,星辰不失其行;風雨時節,五穀登熟,虎狼不妄噬,鷙鳥不妄搏;鳳凰翔於庭,麒麟遊於郊,青龍進駕,飛黃伏早,諸北、儋耳之國,莫不獻其貢職。先民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無羨欲之心,鄰國相望,雞犬相望,至老死不相往來。一派太平景象。
這天,黃帝正帶領官員打獵,隻見隸首匆匆趕來。
隸首說:“大王,倉廩保管和黑牯鬧起來了,黑牯要將他的部落人馬帶走呢。”
黃帝說:“何故?”
隸首說:“黑牯說倉廩保管心地不公。”
黃帝對眾官員:“回去看看。”
華夏部落倉廩門口。
怒氣衝衝的黑牯正要帶他的部落族人離開。
黃帝說:“黑牯將軍留步!”
黑牯說:“大王你來得正好,你來評評理。”
黃帝說:“慢慢道來。”
黑牯說:“十天前,我交給倉廩保管十隻山羊,他非說是四隻。”
保管說:“草繩上隻打了四個結,怎麼可能是十隻?”
黑牯說:“倉廩裏明明是十隻,你怎麼說是四隻?大王,他不是一次這樣欺負我等了。前幾天,我領了一張虎皮,他非說七張。”
保管說:“這木板上明明刻了七劃,我怎麼能訛你?”
黃帝問黑牯:“黑牯將軍,保管記賬時,你核對否?”
黑牯說:“否。”
黃帝問保管:“黑牯將軍交來獵物時,你核對否?”
保管說:“否。”
黃帝說:“你們皆有不足之處。黑牯將軍和倉廩保管,即刻去倉廩共同核實賬務,然後稟報於孤,不得有誤!”
黃帝等人離開倉廩。
隸首說:“大王,以往部落小,東西少,用繩結和木刻計數尚可。如今華夏人多地闊,庫存的貨物越來越多,越來越雜,僅靠結繩記事、刻木為號的辦法,已經無法適應。”
風後說:“是的,出出進進的實物數目,越來越多,也越來越亂,虛報冒領的事必然會發生。”
黃帝說:“孤王正為此事發愁。”
風後說:“得想個好的計算辦法。”
黃帝說:“隸首,你善於計算,妙計有否?”
隸首說:“大王,臣思慮此事已久也。”
黃帝說:“慢慢道來。”
隸首說:“臣在山上,發現有許多山果,倘若用它們來計數,豈不更好?”
黃帝說:“此話怎講?”
隸首說:“比如,桃可代表獵物,諸如野豬等。一個桃子,就是一頭野豬;栗子可代表布匹,絲綢或者其他物品。拿多少東西來,就給多少山果,領不同的東西走,就扣不同的山果,這樣好計算,不會亂。”
黃帝說:“好是好,可是山果易爛,不能久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