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才“逆淘汰”現象令人深思(1 / 1)

人才“逆淘汰”現象令人深思

王通訊專欄·人才隨筆

王通訊,原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院長,現任中國人才研究會學術委員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後投入人才研究,中國人才學理論的主要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人才競爭,優勝劣汰,這是理所應當的事情。猶如大自然“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一樣。

但是,在人類社會的曆史與現實生活中,由於種種原因導致的人才“逆淘汰”現象也是存在的。也就是說,相比較而言,表現傑出的人被淘汰了,表現平庸的人反而得到了重用。西晉文學家左思的《詠史》詩言:“鬱鬱澗底鬆,離離山上苗。”即幾株青翠挺拔的鬆樹,長在了沒人看得見的幽暗的澗底;幾棵其貌不揚的小苗卻高傲地搖擺在高山之巔。於是,有人感歎“庸才居高位,英才沉下僚”。這種現象可稱之為人才的“逆淘汰”現象。

肯定有人不禁要問:這種反常的人才現象究竟是怎樣發生的呢?回答這個問題,要先看“逆淘汰”發生在哪裏,發生在多大的範圍?如果是在很小的局部發生,那麼很可能與那裏的領導者用人行為不端有關。這是需要通過向上一級領導反映,加以解決。但是,如果發生在很大的範圍,那就另當別論了。這裏我們要評論的是與前蘇共滅亡有關的人才“逆淘汰”問題。

蘇聯共產黨曾經擁有2000萬共產黨員,曾經是社會主義執政黨的老大哥,曾經領導過一個能夠與美國抗衡的超級大國。可是,為什麼頃刻之間就灰飛煙滅了呢?總結曆史經驗,發現有兩個根本的原因:一個是權力高度集中;另一個就是用人上的“等級授職”。

馬克思曾經以“等級授職”製來概括封建社會君主的用人製度。一個人能夠擔任什麼職務,決定權就在上級直接領導手裏掌握著。領導者決定下級的升降去留。這種排斥選舉與競爭的用人製度,必然導致人才被埋沒。而這個說了算的人,如果有了私心,就必然會用人唯親、以權謀私,排斥一切他看不順眼的人,打擊甚至迫害敢於對他提意見的人。如果哪個人比他的能力更強,也定然沒有什麼好下場。最近出版的李永忠、董英所著的《蘇共亡黨之謎》一書,閱讀之後令人深思,書中分析了前蘇聯從斯大林開始,就埋下了“等級授職”的種子,並一步一步發展成體製性的毒瘤。

斯大林深知“幹部就是決定因素”。當上總書記之後,他全力抓住組織人事大權,製定了《關於選拔、任命工作人員的程序》,《關於同意任命和調動地方機關領導工作人員的方式的細則》,重新修訂了《職務名冊》,成為其實行“等級授職製”的重要法規依據。斯大林通過大力實施“等級授職”製,很快形成了以其為核心的“管理層”控製,使整個幹部隊伍的產生,以“委任製”代替“普選製”,以“終身製”代替“任期製”,接班人也變成了指定製,民主流於形式。由於從中央到地方“層層任命”、“等級授職”,掌權的人又排斥比自己能力強的人。這樣,就不可避免地導致了蘇共幹部隊伍層層矮化、代代退化,終至弱化、異化、平庸化,寒門難出將相的局麵。

斯大林之後的蘇共領導人,總體上對“等級授職”製持“堅持”與“延續”的態度,雖有所變化,但調子基本相同。赫魯曉夫是在反思中反彈,勃列日涅夫是在穩定中極化,安德羅波夫和契爾年科是在過渡中守成,戈爾巴喬夫是在改革中破產。

我國清代思想家魏源認為,從社會上的優秀人才占據什麼位置,可以大致判斷出這是一個怎樣的社會。如果最優秀的人才用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上,這樣的社會就是盛世;如果最優秀的人才用在了比較重要的位置上,這樣的社會就會實現小康;如果最優秀的人才很難被領導者使用,到處謀職遊寓,這樣的社會可能就要大亂;如果最優秀的人才不得不躲到偏僻的山溝裏,這樣的社會肯定已經天下大亂,國家滅亡。蘇共的滅亡與前蘇聯的破產,正應驗了目光如炬的魏源的判斷。

令人深思的人才“逆淘汰”現象,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一是社會權力不能過分集中,二是用人權力也不能高度集中。用人方式要做到民眾、民主力量的參與,形成一定的人才選拔的製衡機製,不能一個人說了算。而且,不僅黨政幹部的選拔應該如此,專業技術人才業務水平評定也應該這樣。經過分析研究,發現凡是人才“逆淘汰”頻頻發生的地方,一般都是民主力量受到遏製的地方。

對我們而言,當前的努力方向是,加強科學的人才評價製度的建設,製定人才發現、評價、選拔、任用的良性有效製度,並大力加以推廣。(責任編輯/吳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