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灣戰爭
戰役簡述
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聯盟在聯合國安理會授權下,為恢複科威特領土完整而對伊拉克進行的局部戰爭。1990年8月2日,伊拉克軍隊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並宣布吞並科威特。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取得聯合國授權後,於1991年1月16日開始對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內的伊拉克軍隊發動軍事進攻,主要戰鬥包括曆時42天的空襲、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邊境地帶展開的曆時100小時的陸戰。多國部隊以較小的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重創伊拉克軍隊。伊拉克最終接受聯合國660號決議,並從科威特撤軍。
戰前形勢
關於科威特,曆史上一直都存在一些爭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科威特是隸屬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伊拉克的一個自治省份。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占領科威特並促使其獨立,但是伊拉克始終沒有承認科威特的獨立。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兩伊戰爭幾乎摧毀了伊拉克在波斯灣的所有港口的對外輸出能力。許多伊拉克人認為,兩伊戰爭再次爆發是必然的,所以為了安全起見伊拉克需要更廣闊的土地,尤其是在離戰場較遠的比較安全的地區占據海港。因此科威特就成了一個目標。
1990年8月2日淩晨1時(科威特時間),在空軍、海軍、兩棲作戰部隊和特種作戰部隊的密切支援和配合下,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的三個師越過科威特邊境,向科威特發起了突然進攻。由1個機械化步兵師和1個裝甲師編成的主攻部隊,沿薩夫萬—阿卜代利—科威特市之軸線實施進攻,在350餘輛坦克的引導下,首先向南攻占賈赫臘山口,然後折向東進攻科威特市。由另1個裝甲師編成的助攻部隊,在主攻部隊西側向南進攻,在賈赫臘山口與主攻部隊會合後,繼續南下,在通往沙特邊界的主要通道上建立阻擊陣地。5時30分,主攻部隊與特種作戰部隊在科威特市會合。經過約14小時的城市戰鬥,下午7時,伊軍完全占領了科威特首都。隨後繼續發展進攻,後續部隊源源不斷地進入科威特。8月3日中午,伊軍占領了科威特全境。至8月6日,進入科威特的伊軍達到約20萬人,坦克2,000餘輛。科威特勢單力孤,加上對伊軍的突然襲擊毫無準備,隻進行了微弱的抵抗。約20,000人的科軍,隻有5,000餘人撤到了沙特阿拉伯,其餘部隊潰散或投降。科威特埃米爾賈比爾·薩巴赫及部分王室成員乘直升機逃往沙特阿拉伯。到8月8日,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便宣布“收複”科威特,將其劃為伊拉克的“第19個省”,並稱它“永遠是伊拉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伊拉克武裝侵占科威特,引發了海灣危機,成為海灣戰爭的直接導火索。
海灣地區之所以牽動美國及其他許多國家的神經,主要是該地區擁有極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所致。截至1990年1月,海灣地區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6,517億桶,占世界已探明石油儲量(10,015億桶)的65%,天然氣24兆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氣資源總和的13.7%。日產石油約1,450萬桶,約占世界石油日產量(6,360萬桶)的23%;每天出口石油約1,200萬桶,約占世界石油日出口量(2,800萬桶)的43%。中東的五大產油國(沙特、科威特、伊拉克、伊朗和阿聯酋)均在海灣地區。世界20個特大的油田,有11個在海灣地區。
海灣地區生產的石油主要供出口。美國、西歐、日本進口的石油,相當大的一部分來自海灣地區。據美國能源情報統計,1990年第一季度美國日淨進口石油量為766.1萬桶,其中206.4萬桶來自海灣地區,占26.9%;西歐日進口石油823.5萬桶,其中從海灣地區進口427.6萬桶,占51.9%;日本日進口石油548萬桶,其中從海灣地區進口354萬桶,占64.6%。
可以說,一旦伊拉克控製了海灣地區,就等於控製了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的生命線,這是這些國家絕對不能容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