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阿富汗戰爭(1)(1 / 2)

阿富汗戰爭

戰役簡述

曆史上共發生過兩次阿富汗戰爭,第一次阿富汗戰爭發生在1979年,是指1979年12月末,蘇聯入侵阿富汗導致的長達10年的戰爭。這次入侵被認為是蘇聯對外政策的重大失敗。第二次阿富汗戰爭發生在2001年,是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在2001年10月7日起對阿富汗蓋達組織和塔利班的一場戰爭,為美國對“九一一事件”的報複,同時也標誌著反恐戰爭的開始。聯軍官方指這場戰爭的目的是逮捕本·拉登等蓋達成員並懲罰塔利班對恐怖分子支援。在戰爭初期,蘇美兩國都希望以速勝告終,但最終都事與願違。

第一次阿富汗戰爭

戰前形勢

據說在沙俄時期,彼得大帝曾經將一份秘密遺囑保存在保險櫃中,直到他死後50年,即1775年才公布於世。據說彼得大帝在這份遺囑中說,不論誰繼承他的王位,都應該向南推進到君士坦丁堡和印度。因為在他看來,“不管誰在那裏統治,誰就將統治世界。”他甚至說:“當俄國可以自由進入印度洋的時候,它就能在全世界建立自己的軍事和政治統治。”彼得為他的後代設想了俄國南下的三條路線:一條是從黑海經土耳其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到地中海;第二條是從南高加索經伊朗到波斯灣;第三條是從中亞經阿富汗到阿拉伯海。翻開地圖就可以發現,在這三條路線中,經阿富汗這條通道為最近。彼得大帝的後繼者們沒有辜負先皇的希望,他們拚命向印度洋方向擴張。在19世紀下半葉和20世紀初,沙皇俄國與老牌殖民帝國英國為爭奪阿富汗險些爆發大戰。50年代,阿富汗與巴基斯坦圍繞著普什圖尼斯坦問題發生了嚴重的爭執,兩國戰火一觸即發。蘇聯抓住這一有利時機,表示堅決支持阿富汗在這一問題上的立場,趁機打擊親美的巴基斯坦,一下子把阿富汗拉入了蘇聯的懷抱。由此可見,俄國人對於阿富汗的渴望由來已久。

到70年代末,蘇阿關係鬧到了要刀兵相見的地步。70年代,蘇聯在與美國的競爭中占據了上風。蘇聯繼承彼得大帝南下戰略的衣缽,企圖以阿富汗為基地,進而打通陸上通道直搗印度洋,接近中東產油區並迂回包圍歐洲,與其太平洋戰略互相呼應,最終實現稱霸世界的目的。阿富汗是蘇聯全球戰略的關鍵所在。

1978年4月28日,阿富汗國內一批親蘇的人民民主黨軍官在蘇聯的策動下發動了政變。人民民主黨總書記塔拉基在克格勃的支持下,成立了革命委員會,由他擔任主席兼總理,改國名為阿富汗民主共和國。這就是阿富汗曆史上所謂的1978年“四月革命”。1978年12月,蘇阿又簽署了重要的《友好睦鄰合作條約》,雙方開始在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麵全麵合作,從而使阿富汗近一步“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