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役進程
1979年12月初,蘇聯以幫助阿明鎮壓反政府武裝為由,將一支特種部隊空運到阿富汗。但這支部隊並沒有開赴前線,而是分頭占據了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周圍的巴格拉姆空軍基地和另外幾個戰略要地。此次蘇聯的特意挑選了有中亞血統的士兵,他們的長相跟阿富汗人十分相似,所以沒有引起人們的懷疑。
12月24日至27日,蘇聯又打著軍事援助的旗號,開始了緊急空運。一架架巨大的運輸機降落在巴格拉姆空軍基地和喀布爾機場,不僅運來了武器裝備,也運來了大批全副武裝的蘇軍士兵。機場上擺滿了坦克、裝甲車、大炮和彈藥。
同時,在蘇聯的精心策劃下,駐守首都的阿富汗四個師“奉命”調往外地,留守的部隊也接到了“清點彈藥”的命令,紛紛上繳彈藥,失去了作戰能力。同時,蘇聯的顧問和專家以保養武器為名,把阿軍的坦克、大炮拆得七零八落,根本無法使用。喀布爾成了一座不設防的城市。
12月27日夜晚,蘇軍發動了進攻,集結在機場的蘇軍士兵登上“援助”阿軍的坦克和裝甲車,直衝喀布爾。這時,喀布爾方向傳來巨大的爆炸聲,原來早已埋伏城內的蘇聯特種部隊炸毀了電信大樓,切斷了首都與外界的一切聯係。緊接著,市區裏響起了坦克的轟鳴聲以及各種輕重武器的射擊聲。政府機關、電視台、廣播電台、橋梁、交通要道的控製權不久便落入了蘇軍手中。
與此同時,一支特種部隊包圍了阿明的住所——達魯拉曼宮。經過短暫的交火,阿明的衛隊被擊潰了,突擊隊員攻入了達魯拉曼宮,一陣槍聲之後,阿明和他的四個妻子、二十四個子女以及一些政府官員紛紛倒在了血泊之中。蘇軍僅用了三個多小時就控製了整個喀布爾。一時間,喀布爾街頭全是手持武器、頭戴皮帽的蘇軍士兵,路口停滿了蘇軍坦克。
早已集結在蘇阿邊境上的蘇聯十萬大軍,在兩千輛坦克、一千輛步兵戰車、三千輛裝甲輸送車、幾千門火炮、數百架飛機的支援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長驅直入,控製了阿富汗的交通要道和重要城市。
短短七天,阿富汗便告淪陷。不久,卡爾邁勒粉墨登場,在蘇聯扶植之下成為了傀儡政權。可是阿富汗人沒有被冰冷的武器所征服,隨後風起雲湧的抵抗鬥爭使蘇聯陷入了戰爭的泥沼之中。
蘇軍完成對阿富汗的占領後,將進攻矛頭指向以反政府武裝為主體的抵抗力量,先後於1980年2月、4月和6月發動三次大規模攻勢,對喀布爾、昆都士、巴格蘭以及庫納爾哈、楠格哈爾、帕克蒂亞等省的抵抗力量遊擊隊展開全麵掃蕩。但遊擊隊利用熟悉地形等有利條件,廣泛開展山地遊擊戰,使蘇軍摩托化部隊無法發揮其兵力兵器優勢,被迫停止掃蕩。
全麵清洗失敗後,蘇軍改變戰術,在確保主要城市和交通線的同時,集中優勢兵力兵器對遊擊隊主要根據地發動重點清剿,企圖切斷遊擊隊的外援渠道,殲滅遊擊隊的有生力量。清剿的重點地區有潘傑希爾穀地、庫納爾哈、霍斯特、坎大哈等,其中對潘傑希爾的大規模清剿達八次之多。1982年5月和1984年4月,蘇阿軍隊出動一個師約2萬餘人,采取全麵封鎖、飽和轟炸、分進合擊、機降突襲等戰術,在飛機、坦克、大炮掩護下,向潘傑希爾遊擊隊根據地發起猛烈進攻,一度占領該穀地。蘇軍和阿政府軍的重點“清剿”遭到遊擊隊頑強抵抗,最終雖占領遊擊隊一些根據地但傷亡慘重,但未能重創遊擊隊的有生力量。清剿結束後,遊擊隊又回到根據地。經幾年戰鬥,遊擊隊逐步發展壯大,武器裝備得到改善,戰鬥力明顯提高。至1985年底,侵阿蘇軍兵力達12萬人,喀布爾政府軍兵力為7萬人,遊擊隊則發展到10萬人。在此期間,蘇聯在國際社會壓力下,被迫於1982年6月同意在聯合國主持下舉行日內瓦間接會談。至1985年底,喀布爾政權和巴基斯坦政府代表先後舉行六輪日內瓦間接會談,但未能在實質性問題上達成協議。
曠日持久、邊打邊談的戰爭使蘇聯在政治、外交、經濟、軍事等重重壓力下。戰場上的屢屢失利,阿富汗遊擊隊的不斷壯大,迫使蘇聯不得不改變對阿政策。1985年戈爾巴喬夫任蘇共總書記後,決定逐步從阿富汗脫身。為實現這一目標,蘇積極推進阿富汗問題的政治解決進程,將戰爭規模保持在較低水平;同時加緊武裝並將清剿任務移交給阿政府軍,蘇軍主要負責防守城市和交通線。阿遊擊隊為了把蘇軍趕出國土,推翻喀布爾政權,對城市和交通線頻繁發動攻勢,先後對喀布爾、昆都士、坎大哈、賈拉拉巴德、赫拉特等重要城市發起多次進攻。其中對喀布爾的進攻曾出動兵力5萬人,時間長達幾個月,對蘇軍和阿富汗政府軍造成嚴重威脅。但由於遊擊隊內部政見不一,缺乏統一指揮,加上武器裝備落後,進攻屢屢受挫。阿富汗戰場出現了蘇軍控製主要城市與交通線、遊擊隊控製廣大鄉村、雙方均不可能取勝的僵持狀態。在此情況下,蘇聯被迫接受1988年4月14日達成的日內瓦協議,並於同年5月15日~1989年2月15日分兩個階段撤出全部軍隊11.5萬人。至此,第一次阿富汗戰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