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戰爭
戰役簡述
伊拉克戰爭又稱美伊戰爭,是美國因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疑似)而發動的全麵戰爭,2003年3月20日,以美國和英國為主的聯合部隊正式宣布對伊拉克開戰。澳大利亞和波蘭的軍隊也參與了此次聯合軍事行動。軍事行動是在美國總統喬治·W·布什對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侯賽因所發出的要求他和他的兒子在48小時內離開伊拉克的最後通牒到期後開始的。有評論認為其可視為第二次海灣戰爭,但具體分析可發現其不可稱為“海灣二戰”。而最後美國尚未發現傳說中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戰前形勢
薩達姆稱霸中東的野心由來已久,希望重現昔日巴比倫的輝煌。
為解決邊界爭端和宗教矛盾,控製整個中東地區,國力強盛的伊拉克趁伊朗國內局勢不穩於1980年9月22日發動了對伊朗的侵略戰爭。1981年9月27日伊朗發動全麵反攻,1982年6月10日伊拉克提出全麵停火建議,並實施單方麵停火。1982年6月29日,伊拉克軍隊基本撤出伊朗。但是伊朗拒絕了伊拉克的停火建議,伊朗企圖推翻薩達姆政權,建立伊拉克伊斯蘭共和國。1982年7月31日,伊朗12萬軍隊攻入伊拉克境內。1984年2月,伊朗攻占了伊拉克南部和北部1000多平方公裏的土地。此後,伊朗和伊拉克打起了消耗戰,戰爭進入相持階段。1986年,伊朗再次力圖“速戰速決”,到1988年3月伊朗先後發動50多次戰役。1988年上半年,伊朗國內經濟危機加劇,國際壓力加大,戰場形式惡化。1988年4月17日,伊拉克發動全麵反攻,占領伊朗2000多平方公裏的土地。1988年8月20日,兩伊在聯合國監督下實現停火。
兩伊戰爭中,兩國軍費開支近2000億美元,經濟損失約5400億美元。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持續了8年,伊朗和伊拉克都欠下了巨額的戰爭債務。
兩伊戰爭後,薩達姆向科威特提出了包括領土要求和免除巨額債務等一些列要求,遭到了科威特的拒絕。1990年8月2日伊拉克發動了侵略科威特的戰爭。1990年8月3日下午4時,伊軍占領了科威特全境。國際社會要求伊拉克立即撤出科威特,並在海灣部署多國部隊。1990年8月15日,伊拉克從伊朗撤軍,全力應對多國部隊。聯合國規定伊拉克從科威特撤軍的最後期限為1991年1月15日,但伊拉克並未撤軍。1991年1月16日美軍向伊拉克開戰,海灣戰爭爆發。1991年2月28日,海灣戰爭結束。伊軍損失坦克3700多輛,裝甲車2000多輛。伊拉克遭受兩伊戰爭和海灣戰爭的重創後,國力極度衰弱,人民生活水平倒退了幾十年。美國總統老布什不願美軍背上占領伊拉克的包袱,因此美軍沒有攻占巴格達並且還保留了薩達姆政權。
海灣戰爭後,伊拉克遭受了12年的製裁。美國通過“禁飛區”、空中打擊、武器核查和經濟製裁進一步削弱伊拉克。薩達姆政權的權威受到兩伊戰爭、海灣戰爭和全麵製裁的三重打擊,薩達姆對國內反對派勢力的擔心日益加劇,擔心部族武裝壯大:在1995年舉行的一次軍事戰略評估會上,伊拉克將領們曾提出效法曆史上俄軍擊敗法國拿破侖,以及後來蘇軍殲滅德國希特勒武裝的戰略來應對美國可能發動的進攻。根據這一戰略,正規防禦部隊在戰爭初期邊打邊退,主要利用武器裝備精良的部族武裝去騷擾敵軍。而包括共和國衛隊在內的裝甲師保持相對“低調”,伺機對敵人進行致命打擊。薩達姆拒絕了這一建議。因為他擔心當地武裝勢力壯大後會對其政府構成嚴重威脅。
伊拉克正規軍被部署到北方庫爾德地區和伊朗邊境地區,一方麵是因為薩達姆擔心庫爾德人起義和來自伊朗的威脅,另一方麵是因為薩達姆擔心軍隊發動政變。薩達姆認為伊拉克正規軍離首都越遠越好,隻有特別共和國衛隊被允許駐防巴格達城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