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伊拉克戰爭(1)(2 / 3)

伊軍一切重要決策由薩達姆本人做出,隻有他的兩個兒子——烏代和庫賽才有資格和他商量。對於其他官員來說,最好什麼都不知道。據說薩達姆在伊拉克戰爭前3個月才告知伊軍高官,伊拉克確實沒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當時將領們全都驚呆了。因為他們在製定國家防禦戰略時是把生化武器的反擊能力考慮進去的。薩達姆是想告訴他們:別指望那些不存在的武器了。

此外薩達姆還直接插手部隊行動細節,不允許指揮官們未經允許從巴格達調兵應敵。為減少串通兵變的可能,薩達姆還切斷指揮官們的直接通訊聯絡,這樣伊軍各部隊根本無法協同作戰。

12年來,在薩達姆的心中,最大的敵人便是伊朗,他認為伊朗一直在發展核生化武器。伊拉克軍隊每年都舉行旨在防禦伊朗入侵的演習。美國的威脅似乎尚比不上伊朗,因為薩達姆相信美國不能像伊朗人那樣承受嚴重傷亡。即使在1991年海灣戰爭中慘敗於美軍,薩達姆仍然認為什葉派武裝才是他的心腹大患。

在海灣戰爭中,美國總統老布什因不願美軍背上占領伊拉克的包袱,才下令美軍不要拿下巴格達。薩達姆卻天真地認為,美國是害怕承受嚴重傷亡。薩達姆對美國的擔心主要來自美國可能煽動什葉派反叛。薩達姆政府的核心成員認為即使美國進攻,他們也就是發動空襲,並且占領南方的油田了事。在伊拉克戰爭前數周,薩達姆還是認為美國會避免動用地麵部隊。

自1991年海灣戰爭後,美國就試圖全麵主導中東事務,控製海灣石油,實現符合美國利益的中東和平。但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暴力衝突不斷,而薩達姆政權又無視美國的權威破壞了美國的計劃。美國通過12年的全麵製裁也沒有讓薩達姆政權垮台,薩達姆政權的壽命比任何一屆美國政府都長。更讓美國政府煩惱的是,盡管美國在中東地區投入了龐大的政治、外交和經濟資源,但針對美國的恐怖活動卻總是來自這一地區。

2001年9月11日,基地恐怖分子劫持3架美國飛機,分別撞向紐約世貿中心和美國國防部的五角大樓,釀成了美國曆史上最為嚴重的恐怖襲擊事件。9.11後,美國打擊恐怖主義和主導全球戰略的心情更加迫切。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推翻了塔利班政權,又把矛頭指向了薩達姆政權。9.11事件的發生表明,冷戰後美國的中東政策遭到了失敗。

經過一係列的失敗之後,美國政府認為在中東地區最好的選擇是建立新的秩序。伊拉克的石油儲藏量達1200多億桶,居世界第二位。美國打擊伊拉克,可以控製能源、重組中東、維護自己的霸權地位。美國對伊動武既是海灣戰爭的繼續,也是美國反恐戰爭的繼續。美國再次出兵伊拉克不是實施懲罰式打擊或從軍事上打敗薩達姆,而是要從根本上推翻薩達姆政權。這正是是美國建立“中東新秩序”的開始。美國計劃在美軍的控製下,對伊拉克進行全麵的改造,把威脅美國安全的潛在敵人改造為美國“大家庭”的一員。一旦對伊拉克的“民主改造”獲得成功,就將在整個阿拉伯世界樹立一個“西化”樣板,並由此引起連鎖反應,進而逐步實現對沙特阿拉伯、伊朗、敘利亞等國的改造。

因此,以推翻薩達姆政權,實施“政權改變”策略,重建伊拉克,建立“民主政治”的樣板,建立“中東新秩序”為目的的伊拉克戰爭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美國認為伊拉克遭受兩伊戰爭、海灣戰爭和12項全麵製裁的三重打擊,已經不堪一擊了。從1980年起伊拉克的國力每況愈下,到2003年伊拉克的國力已經持續下滑了23年。在1980年就實現了全民免費教育和全民免費醫療的伊拉克到2003年時已經極貧極弱了。美國勝券在握,發動伊拉克戰爭完全符合“勝兵先勝而後求戰”的戰爭指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