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理想的下午(5)(1 / 2)

書中還提到他的大伯好賭,也沒有什麼文化,但是心地非常寬厚。當年,大伯有個孩子去部隊當兵,不知道為了什麼,一個月之後就上吊自殺了,而且隔了大半年部隊才敢讓家裏知道消息。這其中肯定有問題,他去問大伯怎麼追究這件事:“‘鐵成弟的事,就這樣了結了?’大伯望著我,沉默了長天長地後,用很輕很輕的聲音說:‘去部隊告他們,我知道會有人受處分,會把有的軍官撤了職。可你弟弟死了,還能告活嗎?處分了那些人,把那些軍官撤職了,可那些班長和軍官我問了,也都是從農村參軍參到那裏的,也都是家裏無能無耐的,才不得不參軍參到新疆的地界。人人都是從農村參軍奔政治前程的人,你弟已經不在了,我們就別去毀了那些人的前程了。’”

這就是他的父輩,也是閻連科決心一定要記錄下他們那一代人的原因。他前幾年去世的四叔,從前在城裏的水泥廠打工,看起來日子過得比較鮮活,到老年回到農村才發現自己是漂浮在半空的。他在城裏打工的時候,城裏人不把他當城裏人;他偶爾從城裏帶一件好衣服回來送給農村的侄子們穿,家鄉人又覺得他真是城裏人。

城裏人把日子叫生活,鄉村人把生活叫日子,看上去似乎是對同一種事物的不同說法,本質上卻有著天壤之別。日子是一天又一天,天天都一樣,人在單調乏味中無奈地消耗著生命;而生活給人的感覺則是豐饒富足,有色彩、有人氣、有寬闊的馬路、明亮的路燈……然而到了最後,一個真正懂得了怎麼去過日子的人,都是怎樣一些頂天立地的人啊[14]。

(主講梁文道)

[1]《東京物語》(1953),被公認為是小津安二郎最為優秀的電影作品,透過一個日本普通家庭的生活,向我們描繪了在傳統價值觀已然喪失的變革社會中寧靜而又懷舊的生活圖景。電影講述一對老邁的夫婦離開他們居住的小鎮去東京探望兒女們,他們不可避免地打攪了孩子們的生活,於是兒女們為圖省事便開始疏遠他們。在這段旅程中,老兩口親曆了生活的酸甜苦辣,母親在回程的列車上染病,不久去世。

[2]莫裏斯·布朗肖(1908-2003),法國作家、文學批評家、理論家,他一直傾向於把文學看作更為嚴肅的哲學問題,關注文學的可能性或者文學對思想提出的明確要求。布朗肖的思想影響了整整一代人,包括薩特、福柯、羅蘭·巴特等。主要著作有《火的作品》(1949)《文學空間》(1955)和《災難書寫》(1980)等。

[3]蔡其矯(1918-2007),詩人,1940-1942年任華北聯合大學文學係教員,1945年任晉察冀軍區司令部作戰處軍事報導參謀,1949-1952年任中央人民政府情報總署東南亞科長,1952-1957年任中國作家協會文學講習所教員、教研室主任,1958年任漢口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政治部宣傳部長,1959年任福建作家協會專業作家、副主席、名譽主席、顧問。

[4]蓋瑞·施耐德(garysnyder,1930-),美國詩人、散文家、禪宗信徒、環保主義者,曾被認為是”垮掉派“詩歌的代表人物。他深受東方文化尤其禪宗思想的影響,曾東渡日本,娶日本妻子,並先後三次出家。1969年回到美國,定居於加利福尼亞北部山區,過著非常簡樸的生活。1985年成為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教授,同時繼續廣泛遊曆、閱讀和講學,並致力於環境保護,2003年當選為美國詩人學院院士。

[5]現代文學流派,因《論語》半月刊而得名。《論語》於1932年9月16日在上海創刊,林語堂主編,以刊登小品文為主,提倡幽默、閑適、性靈,主張“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筆調”,采取與政治保持距離的自由主義立場。1934年後,以魯迅為代表的革命文學陣營對“論語派”進行批評,認為其在民族矛盾、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的30年代起了麻痹人民群眾、引導青年逃避現實鬥爭的不良作用。

[6]三好將夫,美籍日裔學者,聖地亞哥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日語、英語及比較文學教授。著有《日美文化衝突》,參與編輯《日本與世界》及《後現代主義與日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