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別對我撒謊(4)(1 / 2)

[2]埃德蒙德·柏克(edmundburke,1729-1797),愛爾蘭人,政治家,作家,演說家。曾在大不列顛眾議院服務多年,被公認為是保守主義的創始人和古典自由主義的代表。支持美國獨立革命,卻在晚年反對法國大革命。

[3]蛋家(亦作艇家、水上人等)是廣東、廣西和福建一帶一種以船為家的漁民的統稱。根據傳統說法,蛋民所乘的艇像一隻雞蛋對半剖開,上蓋以篷,故名“蛋艇”,人以艇為家,所以叫作“蛋家”。而蛋家人自己則認為,他們常年與風浪搏鬥,生命難以得到保障,如同蛋殼一般脆弱,故稱為蛋家。

[4]世界也許充斥著越來越多的暴力,但是諾貝爾獎得主阿馬蒂亞·森在這部包羅萬象的哲學著作中認為,驅使著這些暴行的,不僅僅是那些不可解脫的仇恨,還有人們的思想混亂。在11歲那年,阿馬蒂亞·森生平第一次親曆了殺戮。20世紀40年代在印度突然爆發的印度教徒-穆斯林騷亂的雙方都受到了別人的有意挑唆。這場騷亂中的絕大多數受害者--包括印度教徒與穆斯林--都是同屬一個階級的勞動人民。然而應當對這場血腥屠殺負責的,隻有宗教身份這種單一劃分的觀念。

[5]納爾遜·曼德拉(nelsonrolihlahlamandela),1918年生於南非特蘭斯凱一個大酋長家庭,獲南非大學文學學士和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律師資格。自幼性格剛強,崇敬民族英雄,被家中指定為酋長繼承人。但他表示“決不願以酋長身份統治一個受壓迫的部族”,而要“以一個戰士的名義投身於民族解放事業”,毅然走上了追求民族解放的道路。

[6]在這本新作中,阿馬蒂亞·森指出,與過去一樣,一直延續到今天的衝突與暴力都受這種單一身份的幻象影響。顯然,越來越多的人們根據宗教立場(或者“文化”或“文明”)來劃分世界,而忽略人們看待自身的其他方式--諸如階級、性別、職業、語言、文學、科學、音樂、道德或政治立場,並且否定了合理選擇的現實可能性。一旦根據這種觀點來界定不同人之間的良好關係,人類就被嚴重地壓縮並置於“小盒”之中。在本書中,森顛覆了那種慣用的概念,諸如“整個中東”或“西方思想”。通過對文化多元主義、恐怖主義和全球化的精辟分析,他得出了結論,我們應當更為清晰地理解人類自由,並成為全球公民社會中富有建設性的公共表達者。森證明,盡管最近世界陷入了戰爭循環,但隻要我們堅持這一理念,這個世界也同樣能夠穩定地邁向和平。

[7]皮埃爾·布爾迪厄(pierrebourdieu,1930-2002),法蘭西學院院士,哲學家和社會學家,當代法國最具國際性影響的思想家。

[8]《全球化與國家意識的衰微》一書旨在揭示“全球化”不是一個自然而然的說法,而是由西方新自由主義長期宣傳的口號,代表的是跨國金融資本和跨國公司的利益。“全球化”的潛在之意是削弱民族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主權,以使美國主導的跨國金融資本和經濟勢力暢行無阻於全球各地,最大限度地攫取各國的資源和財富。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布爾迪厄對此作了深刻揭露。

[9]《別對我撒謊》一書選錄篇章依寫作年代編排,類型包括新聞報導與專論、電視節目底稿與圖書節錄,每一篇作品都深入官方緘默之牆,披露令人坐立難安的動人真相,內容涵蓋過去五十年來意義重大的事件、醜聞與抗爭。其作者包括名噪一時的揭密者(挖掘越南美萊大屠殺的西摩·赫許、直探洛克比空難真相的保羅·福特)、勇氣十足的親身見證者(廣島原爆之後第一位趕到當地的西方記者韋佛瑞德·柏契特、1990年代定居加沙走廊進行報導的阿米拉哈絲),以及另辟蹊徑的新聞工作者(德國變身臥底記者根特·華萊夫、戳穿美國殯葬業真麵目的潔西卡·密特佛)等。

[10]愛德華·默羅(edwardr.murrow,1908-1965),早年就讀於華盛頓州立大學,1935年加入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成為一名廣播記者。他在職業生涯中開創了戰地現場廣播、連續廣播報道等口語廣播形式,成為當年最紅的廣播記者和播音員。1951年登上電視熒屏,又成為電視新聞主播的先驅。

[11]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housecommitteetoinvestigateun-americanactivities),1938-1969年美國國會眾議院設立的反共機構。1945年該委員會成為眾議院常設機構,以調查法西斯主義、共產主義及其他“違反美國利益”的組織為名,迫害了許多美國左翼知識分子、藝術家和同情共產黨的人士。

[12]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婭(annapolitkovskaya,1958-2006),俄國著名新聞記者,1999年起多次前往車臣戰區采訪,著有《車臣旅遊日記》。正是由於她的報道,車臣百姓的苦難甚至被俘的車臣武裝分子遭受的非人待遇,才被世人所知。安娜被公認為“俄羅斯媒體的良心”。2006年10月7日遭暗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