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朋友是知名作家,前幾年替一個名人寫了一篇很有文采的悼詞,結果一下子就火了,大家都覺得那篇悼文寫得實在太好了,於是很多有錢人紛紛找上門來,花巨資請他寫悼文。也許有人會說,文人怎麼幹這種事呢?可想想看,自古以來,中國文人寫下了多少訃文和悼詞啊,其中也不乏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
其實我自己就幹過這種事兒。念大學的時候,曾為當時一些哲學家、文學家寫過訃文,刊登在香港報紙上賺外快。後來慢慢發展到一個地步,我跟一幫同學因為等錢用,連那些還沒死的老學者都幫人家寫好了訃文,這樣等人一死,報社一個電話過來,我稿子立馬發過去了,多快啊。
這話聽起來挺沒良心的,但世界上真的就有人以此為生。這種工作在中國比較少見,因為我們的報紙忌諱這個,英文報紙上卻有專門的訃聞版麵。像《紐約時報》,每天有一個整版講今天或昨天有哪些名人去世了。《先上訃告後上天堂》的作者瑪裏琳·約翰遜就是一位很有名的訃文作家。她的訃文好到什麼程度呢?有人甚至開玩笑說,要是我死了能夠請她來幫我寫訃文,那我寧願現在就死!
作者說,她做這個工作其實很小心謹慎,盡量不要讓別人知道她最近在為誰寫訃文。她也總是在猜測,這個城市裏誰的歲數大了,身體不好,而名氣又大到足以讓她提前為他寫好訃聞。每天早晨醒來,她都會一陣緊張,不知道她要寫訃文的那個人物死了沒有?這也許就是她熱愛這行的原因,情緒一天天醞釀加壓,而你寫東西的時候必須偷偷摸摸。因為誰都不願意知道,原來你已經幫他寫好訃文了,對不對?
作為一名資深的訃文作者,她會注意到很多一般人不留意的事情。比如她發現,其實很多人的死亡是彼此相關的。最有名的當然是美國前後兩任總統,第二屆的約翰·亞當斯[4]和第三屆的托馬斯·傑弗遜[5],他們都在7月4日,也就是《獨立宣言》簽署紀念日那一天去世。再比如為《小熊維尼》[6]中的小熊和小豬配音的兩位配音師也是同一天去世的。這種事情還真的隻有訃文作者或者訃文狂才能注意到。
什麼是訃文狂呢?我在外國真看到過不少。他們會每天剪報,把訃文攢起來,專門看今天誰死了。我有時候看報刊,也喜歡先看後麵的訃文版。這並不是八卦,而是個很好的習慣,因為它能夠提醒我們,這個社會上有哪些重要人物離開了。
他或者是個體育明星,曾經陪伴我們成長;或者是個歌星,歌聲曾使我們愉快或淚下;或許是個政治人物,改變過我們的生活;也許還是一個暴君,曾讓這個國家陷入混亂……總之,這些人物在我們生命中逐一消失,難道我們不應該在他們離去的那一天,好好關注並重新反省生命嗎?
這本書提到,美國還專門有一個訃文作者聚會。為什麼有這樣的聚會?因為這些記者和別的記者不一樣,別人可以在光天化日之下滿世界采訪,這些訃文記者每天都在一個密不透風的房間裏偷偷看剪報、找資料,一天到晚琢磨誰快死了,他死了以後我該怎麼寫等等。那不是像生活在棺材或墳地裏嗎?所以這些訃文作者看上去也陰陰沉沉的,平時跟人不怎麼來往。
但是他們每年都有一個年會,在美國不同的城市召開。據說有一年的年會選德州一個城市,他們定的那家酒店的廣場過去是專門處死絞刑犯的地方,其中有些訃文作者居然還煞有介事地開著殯儀館的靈車來參加。
訃文作者也分很多流派,其中有一位粗獷派的是來自英國電訊報的老手,他的訃文這麼寫,第三任莫尼班爵士日前於馬尼拉逝世了,享年55歲。該爵士以其人品及生平所為,給貴族血緣論的抨擊者們提供了豐富的彈藥。
為什麼呢?作者接著說,爵士生前所從事的主要職業如下:手鼓鼓師、信心滿滿的騙子、妓院老板、毒品走私犯,以及警方線人……是不是很讓人吃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