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先上訃告後上天堂(2)(2 / 3)

有一年的年會上發生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在大會的最後一天,會場上突然掀起了一陣騷亂,一個同行飛跑進來,嘴裏高喊著一句行話:“停下印刷機!”如果報館裏出了大事,他們通常會這麼喊。那天發生了什麼事情呢?原來就在這些全美國最重要的訃文作者開大會的時候,裏根總統去世了。這些人一下就陷入了興奮中,因為他們中的大多數早已為裏根寫好了訃文,現在終於可以派上用場了!但他們也並不隻關心大人物。前幾年倫敦恐怖襲擊案之後,《泰晤士報》曾為一個普通人寫過一段訃文:卡西裏在鄰裏中很得人心,他有一個很出名的特點,無論去哪裏,花的時間總比別人多。因為他總要停下腳步,和路上遇到的人說幾句話,在芬斯伯裏公園附近的各家酒吧都掛出了他的照片,以表示對其家人的同情……

(主講梁文道)

我們在此相遇

和亡靈神秘相遇

約翰·伯格(johnberger,1926-),英國藝術史家、小說家、公共知識分子、畫家,被譽為西方左翼浪漫精神的真正傳人。著有《觀看之道》《另一種講述的方式》《畢加索的成敗》等多部藝術批評經典。小說《我們在此相遇》(1972)獲英國布克獎。近二十年來,伯格一直生活在阿爾卑斯山腳下的小村莊中,著迷於瀕臨消亡的傳統山區生活。

大部分作家都很難避免去寫自己的生活。有的作家口頭說堅持不寫自傳,最後仍會弄出一些類似回憶錄的東西,隻不過寫法和風格不同而已。

約翰·伯格這本《我們在此相遇》寫得非常玄妙。“在此”指的是一些不同的城市,他在那裏遇到了不同的人,比如自己的女兒、情人或以前的老師,甚至遇到了早已經死去的父母。這種寫法既像一本回憶錄,又像一個虛構小說。

書的開篇是一個很美的故事。有一天,他在裏斯本的廣場上遇到一位老婦。她以一種異常優雅的姿勢坐在一張長椅上,像一尊雕塑那樣很久都沒有移動。他不禁疑惑了,這樣考究的姿勢究竟擺給誰看呢?

就在他喃喃自語這個問題時,老婦人突然站起來,轉過身,拄著雨傘,以一種讓人期盼已久的儀態向他走來。他先是認出了她走路的樣子,過了好一會兒才看清她的臉龐,原來她是他的母親。

可那時候他母親已經去世快十年了。而且母親明明是英國人,怎麼會出現在裏斯本呢?他記得母親跟他說過,不要相信死人隻會待在埋葬她們的地方,其實死人都會回到這個世界來,而且可以到任何一個他們喜歡的地方去。

可是她為什麼要來裏斯本呢?沒有解釋。在約翰·伯格筆下,這座葡萄牙城市有著一種特殊的氛圍。葡萄牙過去是稱霸海上的帝國,後來衰落了,成了今天歐洲最窮的國家之一,它的首都裏斯本自然也成了一個充滿憂愁的城市。憂愁最適合亡靈。

描述這座城市時,伯格提到一種葡萄牙特有的繪像磚。這種畫磚很多人在澳門見過,就是那種藍白相間,畫滿了各種圖騰、人物傳說及精靈故事的彩磚。這些畫磚鋪滿了裏斯本,與此同時,牆麵上碎裂的白漆、地板上黏附的灰泥以及階梯上不斷重複的圖案,又似乎再強調另一個事實,那就是它們正在試圖掩蓋某種東西。如果說死亡也是一種掩蓋,那這些亡靈們是多麼適合出現在這座城市啊。

書中有很多智慧的語言,比如他母親說,在死去的人那邊,很多都患上了希望症,就和人間的憂鬱症一樣普遍。伯格問,你們把滿懷希望當成一種病嗎?母親說,這種病的末期症狀就是妄想再次介入生命,對他們來說,這可是絕症。顯然,母親再次出現在他的麵前,已經患上了這種絕症。

作者說他有一次還遇到了一個死去的老師,那是在波蘭的克拉科夫。他小時候經常跟這位啟蒙老師一起去劇院看歌劇、相聲、雜耍、魔術,還有脫口秀,雜七雜八什麼都有。但是這些層出不窮、接連不斷的插科打諢最後都指向了某個神秘而詭詐的命題:生命本身就是一場單人脫口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