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先上訃告後上天堂(3)(1 / 3)

家族製度被徹底打破後,父權統治不複存在,男女平等也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但這中間又出現了一些問題,就是從前封建家庭裏麵的那套禮法,即所謂的儒家倫理綱常秩序也被廢除了。

儒家把人生看成一個過程,其中每一個步驟都有人應盡的責任和義務,隻要把它們都做好了,都完善了,人生就會實現某種程度的圓滿。在這個基礎上,人才能談到修養和陶冶自己的人格。

從前中國人家庭裏出現矛盾,會有一套禮法規矩在中間調節,現在這個傳統中斷了,因此當赤裸裸的情感關係與家庭政治公正產生衝突的時候,很多人沒有辦法排解,就會選擇自殺,自殺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賭氣的行為。

作者舉了一個例子,華北一個村子有位老人,因為兒子們不孝順,一生氣就自焚死了。村裏人都說,他死的時候很奇怪,先是坐在柴火中間的一把椅子上,把手裏的存折和錢都點著,然後大家都忙著去救火。等到火苗滅了之後,就聽到老人身體裏“嘩啦”一聲響,人也隨之倒在地上,死了。村裏人說,那是他腔子裏的那口氣,心早就死了,就憋著那口氣出不來。這該是多大的一口氣啊!

吳飛說,這口氣可以有幾種解釋:首先可以理解成因為兒子不孝,老人對他們動了真氣;第二,這口氣也是他用來支撐自己的毅力,所以他才能夠忍受烈火燒灼;最後,氣又被理解為一種生命力,他自己把這口氣呼出來,才徹底死去。當然我們也不能把賭氣本身當成是委屈的結果,它其實是通過對委屈的積極反抗來維護個人尊嚴的一種方式。一個人之所以賭氣而死,是因為他要捍衛人格的尊嚴。就像在社會政治裏,出現不公平的情況,才會講“氣節”。

在家庭政治中,除了委屈和氣之外,還有為麵子而死的。書中舉了一個例子,孟州縣有一位名人周留,在改革開放剛開始的時候就做生意發了財,在當地有錢有勢,不過他做人做事的方式很齷齪,後來變得窮困潦倒,負債累累。但他最後自殺不是因為事業失敗,而是自己的一個小老婆跑了。

作者說,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雖然周留壞事幹盡,但周圍的人並沒有因此歧視他,相反他還成了孟州名人。因為一個人維護自己人格上的尊嚴,有時候可以與道德上的善惡無關。他可以通過幹壞事來取得一定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如果他對朋友慷慨仗義,在當地樂善好施,修橋建廟,他依然能夠受人尊敬。然而,小老婆的背叛卻是他無法承受的,覺得丟盡了麵子。

也有很多人認為他自殺是因為想不開。“想不開”什麼意思呢?反過來說,想開是一個人很明智,知道什麼是“過日子”,也就是從出生開始一直到壽終正寢,能夠在各個階段完成自己應盡的責任。這中間當然也會遇到很多困難和煩惱,但是一個真正“想開”的人,不會為了所謂的尊嚴和人格盲目地放棄生命。他能夠深切洞察人生的終極意義,安然地走完自己的人生。

要完成這個過程,僅憑個人聰明是不夠的,還要靠那套叫做禮法的東西。所以作者建議,禮法秩序的教育最好還是像以前那樣,重新回到中國的家庭和國家的責任範圍中來。

(主講梁文道)

孤獨六講

人永遠孤獨

蔣勳(1947-﹚,生於西安,長於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文化藝術研究所畢業,1972年赴法留學。曾任《雄獅美術》主編,文化大學、輔仁大學、東海大學美術係主任等。在詩、書、畫、文學創作、文化批評等諸多領域皆有不凡造詣。

當今高科技使得天涯海角化為零距離,鴻雁傳書萬裏追尋的相思之苦,已成為曆史。但就在這個距離已經不是問題的新世紀,孤獨卻日益成為現代人生活中更為嚴重的現象。

古人雲:“一人向隅,舉座不歡。”[7]今天的人,隻要你願意,生活中一刻也不會出現寂寞。隨時可以呼朋引類、夜夜笙歌,電影、電視、網絡……帶給年輕一代的娛樂實在太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可以像選秀晚會一樣充滿了無盡狂歡的可能。然而越是如此,一旦出現孤獨,很多人才覺得愈發難以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