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孤獨者莊子,他的哲學幾乎從未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其重要性遠不如儒家,隻在魏晉時期影響才大一些。但是他對個體解放和精神自由的追求,以及在孤獨中的自我覺醒,卻是對人生非常有啟發的思考方式。
或許思維的孤獨是人生最大的孤獨吧。所有的思考者,不管是宗教的還是哲學的,都是孤獨的。像蘇格拉底,柏拉圖將他描述為一個絕對的孤獨者,他讚成民主、堅持民主,甚至不惜依照民主的裁決喝下毒藥死去。他的死亡讓所有民主的崇拜者對民主本身多了一些思考。
而釋迦牟尼當年坐在菩提樹下進入自己冥想的世界時,他的內心經曆了怎樣的過程,旁人是無法得知的。藝術創造也是如此。貝多芬耳聾之後一直在孤獨的世界裏獨自作曲,莫內八十多歲失明之後隻能憑著記憶默默作畫。他們都成了絕對的孤獨者。
普通人在生活中也會體驗到孤獨。比如爬山的時候,人們很少交談,因為爬山很累,山上的空氣又可能很稀薄,你必須把體力消耗保持在最低限度才能行進下去。這時候,你隻能聽到自己的呼吸和心跳,看到連綿不斷的山脈和無盡無涯的蒼穹,有時會突然產生一種強烈的孤獨感。這孤獨感中也許還夾雜著一絲自負,因為這個時候你才真正意識到,自己是存在的,已經跟周圍的一切融為一種直觀的親密。
(主講呂寧思)
[1]《吉爾伽美什》(theepicofgilgamesh),古代兩河流域最著名的文學創作,它也是人類曆史上的第一部史詩。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已在蘇美爾人(sumerian)中流傳,經過千百年的不斷加工錘煉,終於在古巴比倫王國時期(公元前19世紀~前16世紀)以文字形式固定下來。它是一部關於蘇美爾三大英雄之一吉爾迦美什的讚歌,現在約殘缺1/3,餘下有2000多行。
[2]本書被書評家推崇為“傷慟文學的經典之作”,是作者瓊·蒂蒂安垂暮之年的真情告白,曾榮獲2005年美國國家圖書獎,獲評2005年度《時代雜誌》《紐約時報》及“亞馬遜”十大好書,並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第一位。
[3]菲利浦·阿利埃斯,世界著名曆史學家,法國年鑒派領袖人物,曾參與編纂年鑒學派的曆史巨著《私人生活史》。
[4]約翰·亞當斯(johnadams,1735-1826),美國獨立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與華盛頓和傑斐遜一起被譽為美國獨立運動的“三傑”。美國第二任總統。
[5]托馬斯·傑弗遜(thomasjefferson,1743-1826),美國開國元勳,《獨立宣言》主要起草人,美國第三任總統。
[6]小熊維尼(winniethepooh)是英國作家a.a.milne筆下一隻十分愛吃蜂蜜的熊,他其實是小男孩christopherrobin的玩具熊。robin想象他和這隻熊住在一個叫“百畝森林”的地方,當地還有許多其他的動物鄰居夥伴們,像是兔子rabbit、小豬piglet、跳跳虎tigger等等。迪士尼於1966年開始推出“小熊維尼”係列影片,幾十年來深獲好評。
[7]出自(漢)劉向的《說苑·貴德》:“故聖人之於天下也,譬猶一堂之上也。今有滿堂飲酒者,有一人獨索然向隅而泣,則一堂之人皆不樂矣。”
[8]秋瑾被捕後經三次過堂審訊,未作任何口供,僅揮毫寫下:“秋風秋雨愁煞人”七個大字,是秋瑾引用清代詩人陶澹如的詩句,全詩為:“籬前黃菊未開花,寂寞清樽冷懷抱。秋風秋雨愁煞人,寒宵獨坐心如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