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說,在它介紹的諸多酒店和餐廳裏,如果他覺得水準特別高的,就給它一顆星,再後來發現一顆星不夠,那就給它兩顆星,最至高無上的那種給它三顆星。於是所謂的“米其林星級製度”誕生了。給酒店和餐館評星的製度就來自這本指南[2]。
這本指南的內容非常簡潔,它對一家餐廳的介紹一般不會超過200字[3]。可是它的地位非常權威,以致於很多餐廳的老板和大廚都費盡心機想要達到米其林的標準,並拚命按照它的口味去布置。
但是要經營一家能夠長年拿到三星的餐廳實在太難了。《米其林指南》每年都出,今年給你三星,說不定明年就摘掉一顆,甚至完全摘掉都有可能。為了保住自己的星星,很多老板和廚師最後甚至到了精神崩潰或破產的邊緣。最殘酷的是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大廚,因為三星被降為兩星--雖然兩星也很厲害,覺得無法接受,在巨大的壓力下竟然自殺了。這件事使《米其林指南》備受攻擊,大家都覺得這本指南造成了一個很壞的風氣。
但是《米其林指南》的業界地位依然很權威,因為它有一套嚴格的匿名製度。在中國也有一些美食家,這些人不隻寫文章、上電視,甚至還推出自己的品牌。問題在於,這些人的評價真的可信嗎?即使他沒有私下收了人家的錢出來說好話,那些餐廳老板看見這些名人來了,自然也會叫廚師拚命弄出最好的菜。所以這些美食家介紹的地方,往往我們自己去的時候會發現很多問題。
米其林的特殊之處在於他采用的是一種匿名的食探製度,就是請一些全職員工,這些人都受過專業的餐飲訓練或學過酒店管理,同時也有一些業界經驗,對吃喝享受十分精通。這些人一年到頭在各個餐廳轉悠,很多地方不隻吃一趟,還要去好幾趟,而且每次去都會像普通客人一樣自己花錢,這就有效地保證了評價的客觀。而且這本指南也完全沒有廣告收入,久而久之,大家自然覺得它的評價很信得過了。
這套製度在法國運作得十分完美,後來在歐洲和美國也漸漸推行起來。不久前又在亞洲出了一本東京版的《米其林指南》[4]。但是出現了不少問題,比如他們在東京所選的那家三星餐廳,本地人卻公認及不上另一家老店。這就是所謂的文化差異問題吧。
(主講梁文道)
奢迷
人間奢華品
石靈慧,台灣南投竹山人,美國康奈爾大學藝術碩士,曾任路易威登(louisvuitton)台灣區總經理,虹策略品牌顧問公司首席執行官。
如果有一個機會,讓你盡己所能去購買一些頂端奢華的物品寵愛一下自己,你會選什麼呢?《奢迷》這本書談的就是這個問題。作者石靈慧是台灣一家品牌顧問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對於世間奢華物品的迷戀遠遠超出普通人的想象。
書中舉出的第一種奢華物品是cashmere披肩。有一張描繪烏婕尼皇後[5]的名畫,畫的重點就是這種cashmere披肩,它半透明地籠罩著皇後的身體,看上去又輕又軟,若有若無,畫家的功力確實厲害。
當年這個東西從亞洲傳入之後,風靡了全歐洲的貴族。拿破侖三世特別寵愛他這個再婚的皇後,為了表示對她的疼愛,特地送上了幾十條這樣的披肩。這種半透明的披肩披在身上像是感覺不到任何東西,卻非常暖和,比一件皮大衣還要保暖。更妙的是,這麼大一個披肩,大約三米長兩米寬,可以輕輕拉過一個戒指而完好無損,因此又叫做指環披肩。
製作cashmere披肩的羊毛產自中亞,特別是中國。這種羊毛產品中最高級的一種叫pashmina(帕西米娜),是羊身上最貼近皮膚、最底層的那一層細毛。這種羊毛的取材,不是用剪刀剪或用剃刀剃的,要用一把特製的梳子一下一下梳下來。大概要用十隻羊的絨毛才能織成一條pashmina,因此也被叫做“帝王的羊毛”。
世上還有比“帝王羊毛”更奢靡的東西嗎?有,還有一種更罕有的羊毛是從藏羚羊身上來的。藏鈴羊是很可愛的動物,但它的生存環境很嚴酷,所以它沒有足夠的蛋白質長出一般羊身上那種厚厚長長的毛,可是它貼近皮膚的細絨毛雖然薄,保暖性卻很好。這種羊毛要取下來的技巧更困難,因為它隻有人的頭發1/25那麼細。很多獵人為了迅速得到這些羊毛,最好的辦法就是宰殺藏羚羊,剝掉它們的皮,再回去慢慢取羊毛。今天藏羚羊幾乎到了滅絕的地步,就是因為人類對奢華品的無盡追求。
好吧,難道不殺藏羚羊就沒有別的方法享受奢侈了嗎?有的,我們還可以吃巧克力啊。巧克力算不算一種奢華食品?當然算。隻是我們平時吃的那種擺在超市或雜貨店裏的巧克力,都隻能算巧克力糖而已。因為它能夠在常溫下擺放,說明它裏麵放了固化劑或凝固劑。而真正的好的巧克力必須低溫保存,一定要放在冰箱裏。而最好的巧克力也不是用來吃的,傳統巧克力的食用方法從來都是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