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夠了!創意(1)(3 / 3)

曆史上發明巧克力的是瑪雅人。在瑪雅文字裏,巧克力的意思是泡沫冰水,所以巧克力的重點在於泡沫,可可油的甘香都在這個泡沫裏。這種泡沫要不斷地打不斷地倒,就像今天馬來西亞喝的拉茶[6]一樣,這樣才能夠享受到最美味的巧克力。

(主講梁文道)

本質或裸體

裸體是文化概念

弗朗索瓦·於連(francoisjullien,1951-),法國當代哲學家、漢學家,巴黎第七大學教授。著有《迂回和進入》《時間,一種生命哲學的要素》等。

中國文化裏最奇特的現象是什麼呢?大家可以去找一張《人體經脈圖》看一看,難道不覺得有點奇怪嗎?經脈與穴位明明是我們用肉眼看不到的,為什麼可以畫得這麼清楚呢?

今天我們都知道人體有肌肉、骨架、血管,可這些東西很少在中國文獻裏出現,所有中醫典籍裏的人體圖上就隻有經脈,而且通常人體比例也會有些問題--上半身一般會比下麵的腿長一些。我讀到過一本日籍醫學史家寫的書,他說同樣是古老悠久的文明,希臘人的畫像和雕塑很注重整個人體的結構是不是合乎比例、肌肉的紋理是不是清晰,而中國人則似乎更沉迷於一些肉眼看不到的東西。到底是什麼製約了我們的眼睛呢?

《本質或裸體》談的就是這個問題。這本書試圖從哲學角度思考,為什麼中國藝術沒有裸體,或者沒有畫過比例和結構都正常的人體圖?作為一個哲學家,作者於連最終想把握的其實還不隻是藝術表現上的差別,而是文化思考方式的差異。

西方藝術史上的裸體無處不在,從希臘一直到現代,裸體是每一種藝術形式、每一代藝術家的試金石。西方藝術家在練習素描時,都要經過對裸體畫法的掌握。文藝複興時期每一個藝術家對裸體藝術的表現都很精到,尤其是達·芬奇,他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對人體結構的精密掌握。

那麼,什麼是裸體呢?有一位叫克拉克[7]的藝術史家對“裸體”和“赤裸”做出了精確的區分。他說,假如我現在對著鏡頭把衣服脫光,這叫“赤裸”;而如果有人要畫我或拍我的照片,並且是經過考慮的,那才叫“裸體”。所以,“裸體”並不是沒有穿衣服,“裸體”其實是穿了的,穿的是什麼呢?是藝術家給他一種表現形式、一種氛圍。從這個角度看,“裸體”不是一個生理概念,而是一個文化概念。

書中提出一個觀點,認為“裸體”也代表歐洲哲學傳統的一種思維方式。萬事萬物的背後都有一種不變的本質,這個本質是你撥開表象才能看到的,而“裸體”就是人的本質。希臘裸體雕像所體現出來的人的本質到今天都沒有什麼變化,人的裸體一直是這樣的,這就是裸體的意義,它是西方人追求永恒不變的人的本質的表現。那麼,難道中國人就不追求本質了嗎?中國一些名畫畫馬、畫花鳥、畫昆蟲,都畫得很仔細,栩栩如生,說明中國畫法完全有寫實的能力,但是我們卻從來沒有寫實地畫過人。就連《春宮圖》裏麵的人體也是不合比例的,好像兩個失真的皮囊。而人物身邊的道具,像床、房屋、家具我們卻都畫得很精準,這是為什麼呢?作者認為,這是因為中國人講究的形與西方人講究的永恒不變是不一樣的,我們所講究的形永遠都在變化之中。

中國人並不追求本質的不變,反而認為人是在自然環境中不斷變化的,人與身邊所有事物的關係也在變化中。所以中國的人物畫更強調衣袖如何飄動,衣服的皺褶和線條怎樣體現出一個人的氣質。

“氣”是看不到的,可是中國的畫家偏偏要把它畫出來。那些畫隻想捕捉過程中的一個局部或瞬間,而不是這個事物的本質。所以中國畫中的人是不能脫衣服的,隻有透過他的衣服和動作的變化,才更能表現出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生活在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之中,這就是中國藝術關於人體的觀念。

(主講梁文道)

碧娜·鮑什

藝術由問題開始

尤亨·施密特(jochenschmidt),德國電視二台(zdf)戲劇頻道編導,主管戲劇和舞蹈節目,德國舞蹈界權威舞評家與史學家。

當大家都在懷念舞林天王、流行歌曲王者邁克爾·傑克遜的時候,有很多舞蹈愛好者卻在沉痛悼念他們心目中的另一位王者:碧娜·鮑什(pinabausch)[8]。

也許很多中國觀眾都認識她,幾年前她來華演出,曾引起許多爭論,可以說完全顛覆了我們對現代舞的理解。碧娜·鮑什是德國最有名的舞台明星,很可能也是過去三十年來對現代舞蹈界影響最大的人,可是前段時間她突然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