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金色筆記(2)(1 / 3)

情節則與時間相關,時間構成了情節的主軸,但在原始人的世界,並沒有時間這個觀念。他們隻知道海水的漲退、日月的升降,什麼是短暫,什麼是永遠?他們都不知道。他們對空間同樣沒有概念,那些出海探險的男人,再回到家鄉也不大認得出來。今天我們所說的鄉愁離恨,對他們來說不存在。

因此,我們無法用現代人已有的概念和語言去描述那個什麼都沒有的時代。那時候的人類沒有社會,沒有家庭,沒有情感,沒有文字。沒有曆史,當然也沒有故事。所以要把這樣一個故事講清楚實在有些困難,你怎麼能夠用現代的概念和語言去描述那個什麼都沒有的時代呢?

而故事敘事者、那個羅馬參議員讓人覺得太囉唆,他講故事時不斷反省,比如有一段講一幫男人強奸了一個女人,並且強奸致死,這些男人陷入驚慌和沉默,感到羞恥。這個羅馬參議員馬上加了一句評語,說我不知道能不能用羞恥這個詞去形容,那時候有這個概念嗎?

因而這不隻是一個關於人類起源的寓言,也是對人類文明如何從無到有的描述,同時也探討了任何故事存在的條件。用故事已經存在的時代的工具、方法和概念去講述一個一切都不存在的時代,當然是一個很困難也很偉大的實驗。這本書的英文版隻有二百多頁,顯然不是那種鴻篇巨製。小說的語言非常質樸,與那個時代相符。讀完之後,讓人覺得意猶未盡。

(主講梁文道)

《金色筆記》

跨越時空擊中你

我們不是用日記去記錄一個真實的自我,恰恰相反,因為我們寫日記,才創造了一個自我。

萊辛的《金色筆記》出版於1962年,被認為是了不起的經典之作。經典通常具有這樣一些品質,比如能夠完整地把握時代氛圍。《金色筆記》在這一點上無疑很出色,它所展現的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整個歐洲的社會氛圍。

小說的重點人物是女主角伍爾夫和她的朋友莫莉等人,她們曾是最忠貞、最堅定的左派成員,後來卻經曆了一係列的幻滅。那時候,歐洲的左派總要經曆一波又一波的挑戰。比如最早支持列寧的人,後來可能要麵對一次分裂--托洛茨基到底是不是叛徒?而那些忠於斯大林的人,看到赫魯曉夫鞭他的屍,無疑也會信念幻滅。還有蘇軍入侵匈牙利事件[1],這些都在歐洲左派陣營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經典作品的另一個品質,是能夠跨越時空和文化差異,讓每個讀者感覺受到啟發,說出了一些你想說而沒能說出來的東西。《金色筆記》無疑也做到了這一點。這部小說的結構非常特殊,先是自成一篇的小說《自由女性》,講伍爾夫與她的好朋友莫莉等人的故事。接著是四本筆記,《黑色筆記》記錄伍爾夫的非洲經曆;《紅色筆記》是她對當時社會政治形勢的觀察,以及對她那些共產主義者的看法;《黃色筆記》純粹是伍爾夫的一些小說靈感,她正在寫自己的第二部小說;《藍色筆記》則是伍爾夫的生活日記。這四本筆記與《自由女性》的故事完全糅合在一起,分散在全書的各個部分。那什麼是《金色筆記》呢?那是主人公伍爾夫在精神分裂狀態下所寫的一本筆記。當時伍爾夫寫作遇到障礙,情感與家庭生活都不理想,就去找了一名精神分析師治療。醫生建議她把自己的所有言行及內心感想全都記錄下來,再分門別類進行分析。這就形成了主人公的四本筆記。

很多人覺得它所表現的是自我分裂,萊辛自己也認為,這最終牽涉自我怎麼形成的問題。《金色筆記》寫到最後,一個統一的自我終於出現了。這就好像寫日記,一個有寫日記習慣的人和沒有這個習慣的人不一樣。習慣寫日記的人會慢慢形成一個內在的自我,有些事情不會跟別人說。這跟現在的博客不一樣,以前的日記不是給別人看的,你會覺得那是我自己最內在的東西。

假設人格是一圈一圈的洋蔥,在一層一層剝開之後,會發現裏麵有一個最實在的內核。如果一個人完全沒有寫日記的經驗,這個自我就不那麼敏感,甚至不會有這個自我。所以我認為,我們不是用日記去記錄一個真實的自我,恰恰相反,因為我們寫日記,才創造了一個自我。

如果女主角有四個筆記本,那麼她很自然就分裂成了四個自我,通過記錄自己的一些真實經曆創造了四個自我。《金色筆記》承認了這個分裂的狀態,自我是分裂的,自我是被創造出來的。

在《裂縫》中,遠古的人類並沒有“自我”的概念,這是我們現代人創造出來的。而現代人的自我總是分裂的,可以說,《金色筆記》講述的就是現代人的自我的命運。

(主講梁文道)

《特別的貓》

貓的世界有什麼

當它們一連花上好幾個鍾頭望著陽光中飛舞的塵埃,它們究竟看到了什麼呢?

萊辛的書不容易讀,它不是那種引人入勝的情景小說。萊辛比較複雜,她的文字很簡樸,裏麵思考的空間卻很大。如果要選一本書,可以比較輕鬆地進入萊辛的世界,不妨看看這本《特別的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