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好色的哈姆萊特(3)(2 / 2)

freedom from fear

昂山素季的勇氣

昂山素季(aungsansuukyi,1945-)緬甸提倡非暴力的民主政治家,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曾就讀於英國牛津大學,1990年帶領緬甸全國民主聯盟贏得大選的勝利,但選舉結果被軍政府作廢,此後被長時間軟禁。2010年年底獲釋。

任何革命都必須是一場心靈的革命。

當你在一場群眾運動中麵對浩浩蕩蕩的人群,也許很容易激動起來。如果你還是一位革命領袖,或許還要揮舞著憤怒的拳頭,用激昂的語調去召喚群眾的熱情。我們在很多電影或新聞上都見過這樣的人物,他們高高在上,充滿了魅力,並且自信。

但是在同樣的情形下,如果你能保持一種柔和、謙虛的態度,甚至麵帶微笑、柔聲細語,那你就不僅是一位群眾領袖,而且是精神領袖了。昂山素季就是如此,她一直是我心目中最美麗的女人,那種美不是外表上的,而是一種內在的氣質,是精神領袖才有的那種堅定、謙虛及溫和。這些隻有當你親眼目睹時,才知道她的力量。

每當我在一些新聞畫麵上看到昂山素季,總是非常感動。有一次,她站在一個圍欄裏麵,外頭站滿了防守她的軍警,他們舉著槍,樣子冷漠。昂山素季站在他們後麵,向群眾揮手說話,保持著她一貫的溫婉態度,向群眾甚至是看守她的軍警合十敬禮。

緬甸是個佛教國家,人們在禮佛的時候合十頂禮,與其說是尊敬佛陀,倒不如說是為了照見我們自己,讓我們憶起其實自己也有佛性,人人心裏都有一尊佛。昂山素季對那些看管她的軍警合十為禮,就表示她在他們身上也看到了和平的佛性。

freedomfromfear的意思是“免除恐懼的自由”,但意外的是,前麵那幾篇長文談的都是緬甸和印度在英殖民時期的文化生活,很有學術見地。這讓我們想起,如果昂山素季沒有回到緬甸投身政治,她在英國本來可以是一名研究緬甸文化的學者。很可惜,這個願望恐怕沒有機會實現了。

在與書名同題的《免除恐懼的自由》一文裏,昂山素季主要談的是緬甸人對腐敗的看法,這個腐敗不僅是貪汙,準確翻譯過來應該是“腐壞”。在緬甸文裏,它包含四種意思:第一種是貪汙,就是在欲望的誘使下離開了正確的道路;第二種是褊狹,即由於個人的狹隘觀念而偏離了正確的道路;第三種則純粹是因為無知,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正確的道路;這裏主要談的是第四種,就是由於恐懼而逐漸摧毀了所有關於是非的觀念。

恐懼是什麼呢?作者以她自己的親身親曆說,很多國民都害怕如果說了某些話或做了某些事,會不會因此失去工作、財產、家庭、自由,甚至一切呢?這種恐懼感導致你沒有辦法再堅持某種正確的觀念。當恐懼漸漸滲透你的身心,甚至會讓你覺得那些本來正確的東西根本一文不值,最後完全顛倒了是非判斷,恐懼敗壞了你的心靈。

如何才能免除這種恐懼呢?昂山素季說,任何革命都必須是一場心靈的革命,這種革命首先培養出的是一種勇氣,很多人以為勇氣是種天賦,其實它也是通過後來的努力培養出來的。我們應該培養一種習慣,就是在作任何決定時都不要被恐懼左右;否則,你就隻能腐壞掉了。

(主講梁文道)

[1]唐弢(1913-1992),原名端毅,浙江鎮海人,作家,魯迅研究者。年輕時在上海當郵政工人,業餘寫作,結識魯迅。參加過1938年版《魯迅全集》的編輯工作。

[2]紀弦(1913-),原名路逾,筆名路易士、青空律。與覃子豪、鍾鼎文並稱台灣現代“詩壇三老”。著有《易士詩集》《行過之生命》等。

[3]甘雨胡同,現在仍存於北京,位於王府飯店北側,東起東四南大街,西止王府井大街,南鄰西堂子胡同,北靠柏樹胡同,全長539米,寬10米。

[4]鄭愁予,原名鄭文韜,1933年生於濟南,台灣中興大學畢業,現代詩人。作品多次被選入香港和台灣的高中國文課本。

[5]楊牧,1940年生,本名王靖獻,台灣花蓮人,詩人,擅長敘事詩的寫作,文辭雅麗,意象紛奇,散文亦為人稱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