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用物理學找到美麗新世界(1)(1 / 3)

《2050人類大遷徙》

巨大而緩慢的地球轉變

羅倫思·史密斯(laurencec.smith),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地理學教授,古根漢學術獎得主,曾赴美國國會報告北半球氣候變化可能造成的衝擊。他的研究也出現在“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四次評估報告”上。

如果你觀察自家後院的蟲、魚、鳥、獸,或許你會注意到,這個世界上的動植物已經漸漸往緯度和海拔較高的地方遷徙了。

當我們談到人類的滅絕或者麵臨大災難時,不一定要想象那是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後所有物種一起死掉的景象;有時候也可能是一種非常緩慢的過程,比如氣候的變遷、人口大爆炸、科技的奇跡般發展--人工智能超出了人類智慧,然後把人類幹掉,等等。

《2050人類大遷徙》的作者羅倫思·史密斯是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地理學教授,他從四個因素預測了2050年後地球的模樣。這四大因素分別是人口變化、自然資源的變化、全球化以及氣候變遷。

首先是人口分布及變化趨勢,這是影響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因素。書中提到一個在島嶼上發展起來的城市,過去是英國殖民地,後來獨立了。你以為是新加坡?不是,是尼日利亞的拉各斯。拉各斯一直不能克服人口急劇增長帶來的交通擁擠、貧困髒亂、政府貪腐、自然敗壞、疾病肆虐等城市化問題,現在已有1060萬人口,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貧民窟。像這樣的大城市很可能會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出現。書中提到,到2050年,全世界人口將比現在增長40%,達到100億。食物的需求量是現在的兩倍,人類社會將從貧窮的農業社會轉為較富裕的都市社會,世界的財富與權力逐漸由西方轉移到東方。而我們目前就處在這個巨大的轉變中。

一些人口大國也許難以適應這種轉變,並且還衍生出一個新問題:如果到了2050年,墨西哥、中國和伊朗的人口老化到了養老院人滿為患的地步,誰來照顧老年人?除非機器人時代全麵來臨,否則我們還是需要年輕人服務。

基於目前的人口結構,2050年,年輕人口最多的國家就是今天出生率最高的國家,也就是全世界現代化最慢的地區:索馬裏、阿富汗、也門、約旦河西岸、加沙和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這些落後地區的年輕人將何去何從?他們會到那些急需年輕人服務的國家嗎?世界會不會出現移民潮?

作者說,如果你觀察自家後院的蟲、魚、鳥、獸,或許你會注意到,這個世界上的動植物已經漸漸往緯度和海拔較高的地方遷徙了。生物學家發現,從加州的墨蠶到西班牙的蝴蝶乃至新西蘭的樹,都有這種現象。據統計,截至2003年,全球所有動植物的分布區每十年就往南北兩極移動六公裏,或者往高處爬升了六米。

此外,從生物氣候學的循環來看,生物的周期性律動時間--如植物抽芽、開花,鳥類遷徙、生育,在過去的三十年裏,每十年就提早四天。這些數據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人類也該往北遷移,某些北部地區的農作物產量會增加,例如北歐南部和俄羅斯部分地區,過去是冰天雪地,現在能夠農耕了。

人口越來越多還意味著我們需要更多的水。當我們最重要的淡水資源--冰川也在不斷融解時,地球到了2050年,不要說喂飽人類,怎樣有水去灌溉農田都成了一個問題。2007年到2009年,加拿大政府資助了一項北極探險計劃,探險人員發現他們的船在夏天就能輕易通過北極的西北航道。這個消息震驚了世界,過去人類一直想要開通的航道,竟然隨著北極冰蓋的融化自己出現了。

冰川的融解會使靠近北極圈的國家擁有更多的淡水資源,假如未來我們要向北歐國家包括俄羅斯買水,世界也許會是另一番景象。另外,北極蘊藏的大量自然能源也會被發掘出來。1991年,加拿大西北領地發現了豐富的鑽石礦藏,使它一夜間從沒有鑽石的國家變成世界上第三大鑽石產地。

北極海域的天然氣含量也非常驚人,盡管現在我們還不知道怎樣取出這些資源。北極區域的好幾個國家,包括過去大家覺得非常愛好和平的加拿大,都開始武裝自己的國家,發展北極防衛計劃。有人很悲觀地預言,未來的北極圈就是下一個中東戰場,俄羅斯、加拿大、冰島、芬蘭、挪威這些國家統統要插手,當然還有擁有阿拉斯加的美國。

可是這本書的作者認為未來大致上是和平的,因為這幾個國家已經展開了密切合作。到2050年全球貿易是否將頻繁地流通於北極海,出現像蘇伊士或者巴拿馬運河那樣的榮景呢?答案是不可能,因為北極的海麵終究是要結冰的,夏天融冰時期,有一些船可以在北極海捕魚或開采天然氣,然後再把這些資源運往更廣闊的市場。事實上,韓國現在已經發明了一種在極地航行的天然氣裝運船。

到2050年,除了冬季寒冷這個缺點外,加拿大、冰島和挪威這些環北極海國家的城市可能會躋身全世界最怡人都市。我們現在看“金磚四國”[1],到2050年,是不是要看“北極海八國”了呢?